历史 高考基础知识要点(必修二 3-5单元).doc

历史 高考基础知识要点(必修二 3-5单元).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 高考基础知识要点(必修二 3-5单元).doc

基础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1953年提出的 “一五计划”主要内容:(基本任务)一化三改造,成就〈工矿业方面):鞍钢、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机器制造厂。另外还有武汉长江大桥,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956年,中共八大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确定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1)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2)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自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1958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9-1961年国家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 6、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中正确地决定有:中共八大、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出现的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7.1960年中共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的内容是:比例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 8、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的左顷错误。 9、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有:① 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②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 ⑤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l、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性质: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北京〉 ①首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 ④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 ② 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 ③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⑤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⑥ 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第三课 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2、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和城市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①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弊端表现: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用自主权,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最先试点:安徽和四川。 4.改革过程: ① 初步改革: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生产自由支配权〉 ② 普遍实行阶段: 政治上,l983年,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到1987年有1.8亿农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 深入进行阶段:改革农村的经济管理体制,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朝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1992年十四大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1984年——1992年〈政策性调整阶段〉原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弊端表现: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危害: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严重压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姓。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的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① 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②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 在分配改革方面,是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制度创新阶段),目标:建立以股份制为主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