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导案(人教版选修4).doc

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导案(人教版选修4).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导案(人教版选修4).doc

人教选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导案 【基础梳理】 一、少年皇帝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仍坚持抗清②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驱逐③蒙古漠西和漠北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①民族关系:满洲贵族入关后强行圈地、剃发易服所造成的满汉矛盾尚未消除②辅政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巨大,少数大臣专权跋扈,妨碍皇权高度集中③藩镇问题:三藩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统一。 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之乱 亲政后的康熙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割据严重威胁了清朝统治和国家统一。康熙帝果断决定“撤藩”;后又亲自指挥平叛,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2)统一台湾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随后坚持抗清,割据台湾则阻挠了国家统一。?②过程: 1681年,郑克塽即位;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派施琅攻占澎湖, 郑克塽投降;随后设立台湾府,台湾重新归属中央政权。③影响: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平定蒙准噶尔贵族叛乱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其首领噶尔丹企图分裂祖国;康熙帝出兵平叛,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噶尔丹兵败自杀。这一胜利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4)加强民族团结(总原则: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对汉族:①措施:崇尚儒学,尊奉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四大活佛。 3、维护国家专权,击退沙俄入侵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建立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少数民族;康熙帝提出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1689年双方签定《尼布楚条约》,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定的第一个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多年的稳定。 康熙帝能够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因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成、加强;康熙帝英明果敢,富于政治智慧。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 A.康熙熟读经书 B.先祖遗留的崇尚儒学的传统 C.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D.用儒学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例2]清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B.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D.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 [例3]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的主权 [例4]清朝与元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相似之处是 A.委派官吏进行直接管理B.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 C.通过和亲加强与西藏的联系D.设立理藩院管理西藏事务 [例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初(17世纪40年代)叉降至1.2亿……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册人口数1.83亿(实际当在2亿左右),道光十三年(1833年)已达约4亿。 材料二 清代处于“近代前”的经济增长期,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蕃薯、玉米的引进,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社会安定与经济持续增长的所谓“康乾盛世”比历代时间都长……政治相对开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的滋长。 材料三 对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康熙已经察觉,并深感忧虑,…他曾下诏要求摸清人口的底细,但所报人口与实际相差甚远.他认为之所以隐瞒不报,是怕加征钱粮,因此他下诏规定自康熙五十一年(17)起,“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举没有促使摸清人口的底细,反而使老百姓毫无顾忌地多生孩子……雍正帝继而实施的“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措施,成为人口膨胀的催化剂,又由于受耕作制度和家庭经济结构的刺激而引发“无后为大”的传统家庭繁衍观念益加强烈。 ——叶显恩《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材料四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