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科学最基本演稿.ppt
儿科学基础
新疆中医学院中医儿科教研室
丁 震 宇 ;目的要求:
掌握: 著名儿科医家学术思想 ,儿科生长发育规律及生理常数 ,小儿时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望诊、问诊与临床意义 ,小儿用药原则、给药方法及常用内治法外治法的种类。
熟悉:历代著名儿科医家的成就和著作,小儿年龄分期标准,病因特点 ,四诊内容,外治法及其他治法及主要适应症。
了解: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小儿发育要点 。
; 远古~南北朝(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特点:萌芽期
○散发的文献记载:
商.甲骨文、《52病方》、
春秋战国《史记》、《黄帝内经》、《汉书·艺文志》
○西汉淳于意《诊籍》—最早儿科医案记录
○文献《隋书·经籍志》南朝医药书列出了儿科医学著作
《小儿用药本草》2卷
《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
;重点医家:
扁鹊《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入咸阳,
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隋唐时期~宋朝(公元4~10世纪)
特点:形成期
1)教学方面:太医署、医博士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
2)《诸病源候论》6卷,255候---正确养育观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九门专论小儿,载方380首
;《颅囟经》意义:
巫方所著
首提小儿“纯阳之体”观点
阐述小儿脉法、囟门2诊察法
对惊、痫、疳、痢等病的论述
小儿用药剂型多采用丸散剂
;;元朝~解放前(公元14~20世纪中叶)
特点:飞跃发展期
◎现存500多种古医籍绝大多数为本期医家所著
◎很多专著:《本草纲目》、《普济方》等;1)朱丹溪《幼科全书》
2)曾世荣《活幼心书》《活幼口议》中医新生儿学
3)薛铠、薛己《保婴撮要》中医外科学
4)夏禹铸《幼科铁镜》 陈复正《幼幼集成》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证治准绳》《温病条辨·解儿难》
;重点医家:万全
1.《片玉心书》《幼科发挥》《育婴家秘》
2.贡献:
1)预养、胎养、蓐养、鞠养“育婴四法”中医儿童保健学
2)四不足三有余;
3)善于小儿推拿;
4)用药注重保护胃气;
5)小儿发病三因论;;明清时期,由于麻疹、天花流行
原始人痘接种法的形成
“稀痘方”——世界免疫先驱;痘疹专著:
《麻科活人全书》、《博集稀痘方论》、
《种痘新书》、《三冈识略》;清代温病学说的兴起:
叶天士《外感温热病》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吴又可《温疫论》
开阔视野,对后世启迪;解放以后~今天(公元20世纪中叶~今天)
特点:崭新时期
儿科古代四大证现状:痧、痘、惊、疳
多种重证的中医治疗现状:新生儿破伤风、乙脑、麻疹、小儿麻痹症、重证肺炎、病毒性肺炎、痢疾、急慢性肝炎、肾炎、哮喘、秋季腹泻等。;医学教学方面:
1)整理500多种古医籍
2)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
3)成立中医院校,招收各层次学生
;剂型改革:
1)传统的丸散丹膏剂型
2)现在的冲剂、口服液、栓剂、 膜剂、注射剂、滴鼻剂;※学术交流:
1)1983年9月成立中国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
2)此后各省市先后成立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
3)与海外开展学术交流
4)科研水平提高;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年龄分期 起 止 时 间 临 床 意 义;年龄分期 起 止 时 间 临 床 意 义;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名称 正 常 值 计 算 公 式 临 床 意 义;名称 正常值计算公式 临 床 意 义;名称 正常值计算公式 临 床 意 义;名称 正常值计算公式 临 床 意 义;二、智能发育;三、变蒸学说;第四节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病理特点: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容易发病,既病后易很快发生传变
肺、脾、肾三系疾病及时行疾病更为常见
小儿发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年龄越小表现越突出
(二)脏器清灵,易趋康复
脏器清灵,恢复能力强,随拨随应
易趋康复,病情单纯,疾病好转、治愈率比成人高
;病因特点;第五节、儿科诊法概要;审苗窍
1、察舌
2、察目
3、察口
4、察鼻
5、察耳
6、察二阴;辨斑疹:儿科多见于时行疾病及杂病
察二便:
察指纹:;二、闻诊; 三、问诊;四、切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