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_东北大学_自然辩证法课件整理答案之用_精品.ppt

第七章_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_东北大学_自然辩证法课件整理答案之用_精品.ppt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_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_东北大学_自然辩证法课件整理答案之用_精品

第3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2.加大创新精神培育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 为此首先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次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再次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 第3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3. 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因此通过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能够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其建设内容是: ①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 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 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 新能力。 ②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稳定支持 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 ,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 第3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③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④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 科技力量有机结合。 ⑤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 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 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内容? 3谈谈你对胡锦涛提出的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的理解? 4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5试述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实质。 6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有那些 * 参考资料: 毛泽东: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 * 1.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李正风主编:《走向科学技术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许为民主编:《走近科学技术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学习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6.路甬祥,郑必坚:《和平崛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7.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 黄顺基:《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 阅读书籍 * 你是如何理解“创新”的?(100字之内) * 3、帷幕式结构: 强调个体知识结构与群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人才群体结构中各层次人员的知识分布情况。 主要特点:体现了个体知识结构与群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统一性,体现了不同人才知识结构的相互区别性。 三种模型的共同特点:具有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宽泛多样的知识面。 第2节 创新型人才培养 * 第2节 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创新人才” 核心要素有两个: 一是创新精神,即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二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 具体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等。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 (三)创新人格能力的培养 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