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导与练】2016届新课标卷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专题2课案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VIP

【导与练】2016届新课标卷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专题2课案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导与练】2016届新课标卷高三语文复习课件专题2课案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课案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目标 分类点拨 学习目标 1.梳理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了解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特点。 2.熟练掌握文言虚词试题的解题方法。 分类点拨   “常见文言虚词”,即以考试说明中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它们都是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对于虚词的考查,除了单独设题外,翻译句子也有所涉及。 方法突破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六种技巧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作例子来说明。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文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那里兴起”。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作者所写的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 2.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主语是“相如”,“持璧却立”作谓语,由此可见,句中“因”应该是连词,作“于是、就”解。 3.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 “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4.词语替代法 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过于荆,至江上”和“苛政猛于虎”,后一句源自课本,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将“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如果是选相同的项,该项即可排除。 5.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揣测语气)。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语气副词,可要,当)无忘乃父之志”。 6.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点击进入对点精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