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德国哲学与文化(年春季学期) 罗松涛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ppt

世纪德国哲学与文化(年春季学期) 罗松涛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ppt

  1. 1、本文档共1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世纪德国哲学与文化(年春季学期) 罗松涛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学习参考书目 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孙周兴:《语言存在论》, 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刘小枫:《诗化哲学》(重订本,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那薇:《天籁之音 源自何方》,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法】弗罗芒-莫里斯:《海德格尔诗学》,冯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美】波尔特:《存在的急迫》,张志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瓦莱加·诺伊:《海德格尔哲学献文导论》, 李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法】菲利普·拉古-拉巴特:《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 刘汉全译, 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 第三部分 反思与重建 第六讲 现代文明批判 ——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引言:奥斯维辛之后 “帝国的绝密事业”(1942年6月5日) (在毒气车之中)必须要保护好照明设备。在灯泡上有必要加上金属网,以防止其损伤。照明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装置,可以不用。但是根据观察,在关门的时候,只要一被黑暗笼罩,那些“货物”就马上向门的方向涌过来,挤在门口,这是因为“货物”向光的结果,这样的话门就很难关上。人对黑暗的恐惧会导致在关门的时候不断发出惨叫。因此,在作业前与作业的最初阶段打开电灯是很有效的。 ——转引自《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细见和之著,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生死朗读:罪责与宽恕 任何时候,只要我的思想一接触到这段经历,我所想到的就全在这里。……我们的生活层层叠叠,下一层紧挨着上一层,以至于我们老是在新鲜的遭际中碰触到过去的旧痕,而过去既非完美无缺也不功成身退,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现实中。 从纽约一回来,我就把汉娜的钱以她的名义汇给了“犹太人扫盲联盟”。我收到了一封电脑打印的短柬,其中说,该联盟对于汉娜·施密茨女士的捐赠深表谢忱。携带着这封信笺,我驱车去了汉娜在公墓里的坟头。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站在汉娜的墓前。 ——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钱定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批判理论( Kritische Theorie, Critical Theory ) 成立于1923年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发展至今,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霍耐特等几代德国社会理论家为代表,该学派以“批判理论”著称于世。“法兰克福学派”学者们不遗余力地对现代文明的异化展开批判、深刻揭露西方人生存的普遍困境,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无论批判理论与具体科学(批判理论必须尊重这些科学的发展,还依靠这些科学在近几十年来发挥了解放性和激动人心的影响)之间的相互联系多么广泛,该理论的目的绝非仅仅是增长知识本身。它的目标在于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31-232页。 “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马尔库塞(H. Marcuse, 1898-1979)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在20世纪60年代席卷欧美的青年学生运动中,被誉为“新左派之父”。 马尔库塞认为,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对认识发达工业社会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虽然发达工业社会中,借助生产力高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财富以指数级增长,生存压力已经荡然无存,但是,马尔库塞指出,现代文明对人的压抑并没有消除,反而深入到人生存的各个领域之中:异化现象不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领域,而成为了一种全面的、普遍的异化。 此在之畏:“无”中生“有”,畏而自由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在畏中面对的就是“无”,然而,这种“无”并非一无所有,它恰恰是全部、是“大全”,也就是作为可能性境遇的世界本身。“无”的世界,将全部现成的在者(“什么”)化为可能的“契机”。事实上,无数的“有”(现实性)恰恰从这一“无”(可能性)的境遇中凸显、现身。 因此,此在于畏中面向的“无”就是一种幽隐而未形的源初境域。唯有大勇者敢于畏,因为此在的在世(生存)就是一种纯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