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

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民工潮、民工荒、返乡潮等成为话题,劳务输出大省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入沿海地区,这种劳务输出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事实上,我国目前发展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传统型粗放式的要素投入经济发展方式有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依靠内涵增长式的发展方式。劳务输出大省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就业问题时,应当转变观念,尽快转变这种粗放的劳务输出形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转变。 多重因素倒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劳务输出大省的劳动力转移策略一直是劳务输出、异地转移就业,这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本,但长期大规模的异地迁移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正从过分依赖异地转移转变为倾向于就地转移。 从中国的宏观经济背景来看,金融危机对沿海外向型经济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依赖劳务输出大省廉价丰裕的劳动力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大量出口的模式难以为继,长期靠廉价劳动力成本、低价土地,而且频繁打价格战,产品模仿跟随多,创新升级少,同时沿海地区的地价、电价一直攀升,挤压了外向型企业的利润空间。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升级转型和向外转移,而劳动力势必随产业的转移进行迁移。 从农民工的收入来看,沿海外向型经济长期走低价路线,劳动力工资增长缓慢,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企,而相比较近年来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民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这使得农民工在城乡就业的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从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来看,农民工长期迁移,生活在城市里,却无法获得必要的社会保障和相应的城市福利,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障碍重重。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出现的社会问题来看,农民工多在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建筑业、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居住条件差,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社会地位不高。农民工长期异地迁移,大量的老人、孩子留守农村,造成不少的社会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频???出现的“民工荒”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即使是在2009年企业开工率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再次出现了“民工荒”,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不应求”已经成为常态,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既有的思维定势,尽快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劳动力转移方式转变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劳务输出大省现有的劳务输出模式,空间表现是跨省大规模异地转移。沿海地区制造业通过廉价产品出口,企业得到的仅是全球产业链中最低端的加工费,在这种低价战略下企业尽可能地降低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的定期培训很少,劳动力技能水平和素质很难获得提高。劳务输出大省和沿海用工企业都仅关注劳动力价格,人力资本投入很少,是典型的简单粗放的劳务输出经济,其实质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的要素投入式的经济发展方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异地转移转变为就地转移,空间表现上看是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并存。沿海地区制造业逐步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要求增加;同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劳务输出地区转移,由产业分化产生了劳动力转移的分化,一部分教育水平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在沿海地区异地转移就业,其他劳动力在本省就地或就近转移就业。沿海用工企业注重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占到企业支出的一定比重,同时劳务输出大省也不再是简单的劳务输出,对劳动力的培训加大,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区域的发展成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转移方式的实质是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内涵集约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由简单粗放型转变为内涵集约型,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转变 农村劳动力作为重要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力量,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与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关联。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劳动力转移方式,对破解当前发展面临的难题有基础性作用。 第一,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产业结构的转变。劳动力异地就业与就地就业相结合,对劳务输出大省和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具有推动力。劳动力“供不应求”使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加快升级转型,逐步由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同时,这些产业势必寻找劳动力丰富基础条件良好的地区进行转移,这就使劳务输出地区的产业也实现升级。 第二,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区域发展格局趋于平衡。劳务输出地通过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民工不再是春运前后大规模迁移的“钟摆族”,对劳务输出地仅有资本回流。农民工就地就业,将自身发展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