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仰食租税传统.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川人仰食租税传统

川人“仰食租税”传统与投资取向 多年前,常听老父言及,新中国建立前夕,祖父祖母本来已经准备了一笔钱,想在当地买上一些田土,然后再租给别人栽种。没想到,解放后,这个事情就只好作罢。不过倒是免去了“地主”成分,算是不幸中之大幸。这虽是一个个案,但不少资料都记载着四川人求田问舍和仰食租税的传统,而且这传统至今还影响着川人的许多投资取向。结合搜房国际投资型酒店的征文,不揣浅陋,谈一谈川人在投资方面的一些表现,欢迎批评指正。 乡村求田:保财富传子孙 在四川,不用说富裕殷实人家,就算一般的平头百姓,都有着买田置地的传统。“有田业者,除纳正加各赋外,所得亦较他省为优。凡有余资者,几无不以求田问舍以为安置之法,缘是买田宅者,亦视他省为多”这是清代的周洵《蜀海丛谈》里的说法,意思是当时四川在田土、丁赋等赋税方面比其他省份要轻,因此,很多人有了钱,大多买田置业,当起翘脚老板。 这种靠祖业传家的历史还可远追秦代,当时的川东,出产丹砂,有个叫清的巴郡寡妇,家里的祖辈就遗留下了丹砂矿穴,她就靠着丹砂“擅其利数世”,凭借着强大的财富,“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避免了寡妇门前是非多的问题。这也是当时巴蜀地区妇女,不但参与生产,还参与管理的一个例子,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寡妇清传承丹砂矿的做法,和现在一些“矿老板”把矿传给后代,可谓同出一辙。从秦汉以降,四川地区虽经多次兵燹,但也有多次承平之世,如宋代和明代,四川经济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过由于明末的战乱,四川的经济基础几乎摧毁殆尽,所以有借鉴意义的考察当从清代开始。 清代,四川的赋税比其他省份较低,这个现象由来已久,其主要原因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朝廷鼓励从湖广等地来的老百姓大力开荒种粮,在赋税上采取了不少优惠政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四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当时在榛莽丛生的四川大地,开荒是件很辛苦的事,胼手胝足,风里来雨里去,才能获得能维持一家生计的土地。耕耘多时,才能成为熟土。因此,土地对新移民来说,弥足珍贵。加上四川地处内地,农村经济的外向性较差,不像中原、江南和沿海地区商品贸易发达,资金流动性也大。因此在乡村的靠“力农致富”的人,一般都迷信田地增值的稳定性,只要有了余财,必然首先考虑置地。如《合江县志》云,“人既富裕,利相什佰,则置产业,仰租而食,不劳而获,赡身之外,兼贻后昆,故买田园、长子孙为县人毕生勤奋之事业。”这样看来,川人仰食租税还有将田地传之子孙,利于家族发展的宗法制度下的考虑。 城镇问舍:求增值多食利 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时,成都除了机器制造局、造币蜀厂、白药厂、机器新厂、劝工总局、制革官厂、火柴官厂、肥皂官厂、官报印刷厂、学务公所印刷厂几家官立机器工业制造厂之外,商办的电灯公司、攻木公司、造纸公司、织布厂等寥寥可数。但“官办者资本较丰,而管理者半无学问。商办者资本不裕,而经营者时现恐慌。”这样的条件下,一般城市里有余资者,都不敢轻易把钱投往现代实业。 不过成都作为西南的商贸中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肯定就有对各种商品的不同需求,这就为成都乃至四川的行商们提供了机遇。秦并巴蜀时,成都的街道按照咸阳的规格打造“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之后更是“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集,纤丽星繁,”在清末,成都一带的猪鬃、烟叶、花椒、以及五倍子等中药材,就大多销往省外或国外。而川内的盐、茶、粮、棉布、丝绸、竹制品等等成为了行商者们赚钱的依托。宋代以降,成都就有花市、药市、蚕市等市场。加上从秦汉以来就有的南丝绸之路,行商者们的足迹遍布全川以及周边的云贵康藏等省份。据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清代前期云南“县属买用川布,计价银二十万两,由于本地不织布匹,是以大利归于川省”。在鸦片战争前后,商人们的活动更加频繁,很多县志都记载了当地一些靠长途贩运起家致富的人的情况,如《南溪县志》就记载,有一个姓罗的商人,从四川运糖到湖北、湖南出售,返程时买棉花回川,再把棉花制成布匹,卖到云南以北的地方,很快就成了远近知名的富商。这么多的行商把物资从外地运进川来,就需要更多坐商进行分销,因此,沿街的铺面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东西。在老家时就常听到老人谈起某富户,以“某半街”称呼——意思是他买下的铺面占了半条街之多。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四川历经军阀混战,局势动荡,各级官吏又层层盘剥,对商业来说,众多捐税、厘金使中小商户喘不过起来,相对来说,商铺的收入还比较稳定,这就为富户们大规模的购买商铺提供了理由。又加之农村大量的土地兼并之后,失地农民涌入城市,需要租住房屋,这也使很多富户包括部分城市居民,都盯上了这个市场。这部分人逐渐靠租出不动产维持生活,就像《功夫》里面的包租公包租婆,真正的“仰食租税”,逐渐变成“食利阶层”。 当然城镇的富户也会购买田地,收取地租。有些富商大量购买田地动辄几千上万石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