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沔阳花鼓戏
沔阳(今仙桃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境内一马平川,沃野千里,河湖众多,自古素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称誉。农民多以种植水稻和捕鱼为业。每逢春夏之交时,农田多为抢插早稻的季节,大片农田经过耕、整、肥后,男女老少手执秧苗,列行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人民日报》看到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家湖北省沔阳县花鼓戏就名列其中。被这一信息深深地吸引。我利用假期奔赴家乡湖北仙桃,从民众之间以及旧档案中收集到了大量的有关沔阳花鼓戏的零散资料。然后,我对其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整理,终于让沔阳花鼓戏这一盛开在江汉平原广袤原野上草根文化中的鲜艳花朵展现在我们面前。沔阳花鼓戏从起源到今天经历了三百多年,与许多戏曲一样,起源于民间说鼓歌唱。古时的沔阳州位于“千湖之插。田埂上由一名善唱者击鼓领唱,“打起锣鼓唱秧歌,忘记疼痛快干活”。活泼响亮的歌声号子,遍及田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沔阳进士费尚伊在《南郊插秧》中写下了“闲依豆棚陪客话,忽闻秧鼓唱农歌”的诗句。沔阳花鼓戏,是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地方戏1954年,湖北省正式为该戏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由于形成的年代没有可靠的文字资料记载,长期以来,天门和沔阳一直争论不休,都想把这个地方戏变成自己的。编修地方志时,沔阳文化局修志办的同仁们根据旧志书记载的花鼓戏师承关系,了解花鼓戏的形成过程,证明了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沔阳的东荆河一带,澄清了这个戏的渊源问题,即消除了两县艺术家们的不休争论,又解决了这个戏的起源问题。最早见于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乃康熙时期,“汪源发五名家小(因)捉拿玩的人,无家可归,隐姓埋名姓王名水发,虽入了江湖,总是传戏,推车花鼓、彩莲船、唱小曲子、打连厢、瓦子板。传与儿子……又传汪春保。\(见艺人刘天党1944从其师保存下来的《汪家门徒师承谱》载)。汪春保乃”汪家门第八代传人了。据考,沔阳花鼓戏的形成乃在清道光年间,也正是汪春保学戏的时期。据《荆州花鼓戏志》载,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沔阳州昌家湾汪春保“自幼喜玩唱彩莲船,迎神赛会常为首理事”,十三岁就从艺拜汪恺为师,工旦角,中年改生角。师父谢世后,继领汪班。在技艺上博采众长,自立一派,首创沔阳花鼓“汪家门头”。从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自\汪氏门头\出现后,其影响不断扩大,又相继出现了\黄,史,贺\三个门头,共称沔阳花鼓\四大门头\。以汪春保(1832?-1910)为代表人物的\汪家门头\,传徒近百,遍及江汉.汪擅工正旦,二旦等行的【高腔】剧目。 以史旺(1832-1916)为代表人物的\史家门头\.史系沔阳州南乡金船湾(今洪湖汊河)人.秀才出身,因乡试不第,仕途心灰,结识汪春保戏班后,尊汪为师,习学花鼓。始习旦,后改生,也能写戏编词,以【高腔】,【圻水】剧目为长。 以黄二生(1853-1913)为代表的\黄家门头\(沔阳州回龙湾赵赶河人).黄从小爱看\三棒鼓\,“地花鼓”,暗记唱词,避于田野练唱.其父见状,将子送汪春保戏班学戏,工旦,十六岁登台,后离师独辟途径,自成一派,偏重[四平腔】与小调。 以贺霞龄(?-1928)为代表的\贺家门头\(三官殿贺家湾人).贺由于幼小喜爱花鼓戍癖,被族中长者斥逐出走,参师沔阳艺人史旺,由旦改工生角,鉴于花鼓艺术行当缺乏,改工丑角,勤学苦练,为观众所喜爱,称其为\贺派\。他的门派皆工丑,侧重于【丑四平】,【圻水腔】和专用小调。以此看来,\四大门头乃沔阳花鼓之祖,\汪家门头\乃四大门头之,,可见花鼓戏沔阳化,花鼓戏源于沔阳。据《沔阳县志》记载,荆州花鼓戏源于沔阳州一带.据《沔阳州志》特大水灾纪实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就有\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情形。乾隆年间,花鼓逐步演变成有人物装扮的表演形式和简单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艺人们沿门或划地为台演唱,被称之为沿门花鼓或地花鼓 ,也有由一人背着木凳,挂上锣鼓边敲边唱的架子花鼓。这是沔阳花鼓的雏形。道光年间,艺人三、五组班,利用农闲,在方桌或肉案子拼凑的台上演唱,人们称为平台花鼓,亦称麦黄戏\或犁尾戏。后来出现了常年戏班,演出场地由平台转为四根竿的舞台,继而升为用六根竿搭起的\阳台\或台上扎彩的\辉台\演员由前期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行当,发展到有须生、正旦、老生等行当,演唱时一唱众和,伴之以锣鼓。至此,沔阳花鼓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剧种。花鼓戏的唱腔音乐,源于沔阳的民歌、小曲、渔鼓、道情,也吸收了汉剧、汉滩小曲和其他剧种的音调和曲牌,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一百多种小调。群众喜爱的“高腔”、“悲腔”就是由流行于毛嘴、郑场、三伏潭一带的薅草歌、硪歌、薅草悲调、渔鼓调、歌腔皮影等民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声腔高亢质朴,道白用通顺河流域方言,具有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