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建筑标准规范设计研究院顾问.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标准规范设计研究院顾问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李晓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刚才文主任非常精辟的解析了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主要任务,给住宅产业化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这里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这是整个住宅产业化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这里从技术的层面讲一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   我们国家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从50年代起步,当时在50-60年代这是一个起步和发展的阶段,虽然是一个起步,但是从工业建筑体系和民用建筑体系都开始在同时发展,50年代我们国家标准院编了一整套以国家标准设计为技术引导的全装配单层工业厂房,这张图纸也沿用到现在。50年代的民用建筑体系是1959年引入苏联的技术。这个技术在70年代、80年代迅速发展,当时出现了装配式建筑的第二次发展高峰,在第二次发展高峰当中是以全装配的大板装配体系为代表,相关的标准开始配套。可能在座的都比较年轻,大概只有55岁以上的会有记忆,当时主要的结构类型包括高层的钢筋混凝土大板建筑,少筋的大板混凝土建筑等主要的类型。   就以大板当时的北京地区为例,在当时大板建筑曾经确实辉煌过一时。当时在北京的建设平台上,在成片建设的居住小区中,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1000多万平方米。仅北京市年设计任务量达到30-50万平方米,占北京市住宅总任务量的8%-10%,最高的建筑层数达到18层,当时18层的建筑是获得了国家奖的。   我们的装配式建筑到90-21世纪初处于停滞状态,几乎全中国可以说是为零的状态,从2005年后开始起步,并以全新的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本世纪以后,我们国家借鉴了欧、美、日先进国家的成熟经验,特别是在地震区建造装配式结构式的经验,相关科研和企业单位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开展了很多研发和实验研究工作,研发了适应我们国家国情的建筑结构体系和相关技术,推动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技术进步,并且不断的在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目前在我们现编的最近编织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规程当中,主要推荐的结构体系是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尚未进入规程及新的结构体系比如水平构件与竖向构件没有进入规程,但有个别单位在用这个体系。这里我专门对剪力墙结构多说几句,剪力墙结构在日本允许盖到5层,在美国是分类两类结构,一类只能盖到30几米,还有一类盖到48米,这是根据采用的连接技术不同设计的。在我们国家大规范的框架下,还有我们国家大量建造的居住建筑,我们不对剪力墙结构做研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这一板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了研究。目前在我们国家编制的规范当中,剪力墙框架结构的限搞和现浇混凝土是一样的,虽然我们认为可以做到和现浇混凝土一样,但目前没有经历真正的地震考验,所以没有盖得那么高,所以我们降低了大概10米。   说起现阶段新时期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跟过去七八十年代的装配式混凝土有很多的技术进步,这个进步我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设计概念的进步。80年代的设计概念认为接缝对刚度有影响,计算当中有很多的折减。现阶段的设计概念是要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强调等同现浇混凝土结构,它的计算简图和现浇混凝土基本相同。80年代的设计概念是强调尽量采取现场式作业,现在更加注重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能。80年代的设计通过墙体的规则布置来实现结构的整体性能,建筑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那么它的提醒和理念非常单一化。现阶段的设计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结构构造和市面材料质感的变化,实现了多样化。80年代的时间仅用于小开间的居住建筑,目前我们的设计适用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80年代建设中没有强调部品的工艺化,目前现阶段强调了部品的工艺化。这是我们在设计概念上的一个进步。   第二个进步体现在建造技术的进步。80年代的主要技术采用了少筋混凝土墙板,现阶段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板,高度基本和现浇混凝土相同。80年代的墙板竖向连接主要靠销键,现在我们推荐主要用灌浆套筒。80年代的墙板的水平连接依靠销键和钢筋锚环,仅接缝处有少量现浇混凝土,无边缘构件的要求。   第三是材料和施工机具的进步。80年代夹心墙板保温材料是用加气混凝土。现在夹心墙板保温材料采用高效保温材料,XPS。80年代夹心墙板内外叶墙体的连接采用假期混凝土块材之间的混凝土,形成大量冷桥。而现在夹心墙板内外叶墙的连接采用新型连接件,连接可靠,避免了冷桥。80年代外墙板之间的密封材料及防水构造技术落后,易于老化,产生漏水。而现在外墙板之间采用新型密封材料,防水构造作了大量改建,阻断了漏水。在80年代的一些吊装机具紧紧依靠吊钩,技术落后,现在吊装机具多样化,技术现金,入采用吊杆等等。80年代的预制构件的支撑系统技术落后,我们现在现阶段预制构件的支撑系统得到非常大的改进。在80年代大型吊车和运输用拖车的载重量是非常有限的,现阶

文档评论(0)

1001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