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君主专制的演进 史料链接: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fen、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评价科举制: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汉朝察举以贤良方正、孝廉及博士弟子三者最为普遍。 孝廉——孝者孝行,廉者廉吏,西汉孝与廉分开,各自为目,分别取士。后来演变为孝廉并举。孝廉之举既有定制定时定员,可以称得上国家取士之常制,因此类似于以后的科举制。 举荐的条件:开始地方郡国官员要在地方工作一年,原因是了解情况,后来取消。被举者多尚重言行德性,必须择乡望素著者应举,后来未坚持这个标准,有滥举 现象,到东汉察举制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举荐的主要依据,世家大地主垄断要职。另外还有自上而下征辟征召等形式,实际上就是自上而下选拨的意思。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垄断。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它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各州设中正官,选在中央任职的“贤有识监者”担任本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地区 内士人的德行才能,写成“状”即评语,并参考其门第高下,定出“品”级,品分九第——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将状品呈报吏部,作为国家选官的依据。开始实行时,尚能坚持才德品行,但魏国中后期,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中正官为世家大地主所把持,品评人物,只注重门第,不论才德品行,于是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世家大族子弟成为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能的出身低寒的人才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科举制: (1)原因: ①中国经历多年分裂战乱后,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再次出现,国家需要一批真才实学有用人才效劳 ②世家大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原九品中正制没落了,不能适应大一统需要 (2)内容:隋文帝时,令诸州岁贡3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炀帝创进士科,科 (3) 评价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记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拨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由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一】汉:察举制 (品行) 【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门第) 【三】隋唐宋元:科举制 (才学)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成为世族把 持政权工具 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 局限 考试选官 仕途开放 中正评定授官依据 以官举士来源基层 特点 隋唐北宋 明清 魏晋 南北朝 秦汉魏晋南北朝 实行时间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的变化 举制正式形成。唐朝时,科举有常举制举两种:常举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制举是皇帝临时定立的科目,以选非常人才。唐太宗时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明经主要考经典背诵,进士科考时政诗赋贴经。明经进士科是取得出身资格的考试,考中后还有经吏部考核,然后授官,吏部有一系列环节,如试身、言词辩正、书法、判文理优劣、称释褐试 (换服装做官) 宋朝科举更规范,有一系新举措:乡省殿三级,严格程序,殿试录取权皇帝掌握,进士科最重要,糊名法、主考官隔离、誉录(类似于今天电子扫描)、主考官子弟特设考场另派人员监考、搜身等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 儒童 童生 童试 生员 秀才 乡试 举人(通过) 乙榜(中举) 第一名:解元 第二名:亚元 第三四五名:经魁 会试 贡士(通过) 会元(第一名) 殿试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甲榜 一甲 赐进士及第 二甲 赐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宋太祖赵匡胤 原是后周将领,960年他和部将 策划发动陈桥兵变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