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人格教育.doc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人格教育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匡锡林邮编:212200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修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就是要把学生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能够相互沟通理解、互尊互爱、人际关系和谐、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对前途和生活充满希望的新一代。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提出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的培养目标。中学历史教育应该运用正确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在素质教育四大主题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之一的心理素质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优良的人格特征。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正确领会新课标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
新课程下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原则。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消极?等等这其实是要求教师用“心”施教,把育人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资源优势,进行美德教育、人格教育、真正体现教育的核心功能。教师只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尽心尽力地培养好学生。
二、结合历史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有位名人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则”,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身报国。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死国”;苏武牧羊,威武不屈;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教育: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文明礼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虚席以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