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哲学史第四章_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ppt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他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是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著作保留在《荀子》一书中。著名法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1、孔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意思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2、孟子:“言必称尧舜”。提出“法先王”。 3、老庄:“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4、墨子:反对复古,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矣”。 5、荀子:提出了“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 1、孔孟:主张礼治、德治。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法家:主张法治 3、荀子:他对“礼义”作了新的解释。 “礼者,法之大分,类(律令)之纲纪也”;“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认为“礼”是“法”的总结,“义”是用来限制犯罪活动的。同时又认为:“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由士以上必以礼乐节之,众数百姓必以法数制之”,主张礼法结合。 1、孟子:王道 2、法家:霸道 3、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霸道”只可以强国,“王道”可以取天下,他认为应由“霸”发展为“王”, 荀子是王霸、德力统一论者。 1、思孟学派: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夸大了能动性,从而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论。 2、老庄:主张道法自然,崇尚自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抹杀了人的能动作用,从而陷入了宿命论。 3、荀子:他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但人类具有掌握规律、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对“天人”之辩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明于天人之分”这个命题上。 1、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职分和规律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2、人与自然的相分还体现在对万物的超越上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宇宙万物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形态:无机物、植物、动物、人类。人位于自然进化的最高序列而又区别于其他自然物。他认为人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群”(社会组织),(他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人的不同社会地位)。分何以能行?曰:义(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等规范)。”)所以,人能够凭借他所特有的礼义法治超越于万物“制天命而用之”。 (二)“制天命而用之”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熟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熟与应时而使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制天命而用之”突出地表现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意义,它说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有能力驾驭自然并为人类造福。 1、墨子:提出了“非命”思想与“天志”、“明鬼”的宗教观。 2、孔子:提出“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 3、荀子:反对鬼神迷信,分析了鬼神产生的心理因素,认为鬼神产生于“感忽之间,疑玄之时”也就是人精神恍惚,神志不清时产生的错觉、幻觉。 三、对名实之辩的总结 1、孔子: 提出“正名”思想。(唯心) 2、墨子:提出“取实予名”。(唯物) 3、老庄:提出“无名”思想(主张取消名词概念,因为不能反映客观实在的)。(怀疑论、相对主义) 4、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第一性的;名(概念)是第二性的,是用来反映或指称客观事物的,名应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以实正名,其政治目的是“明贵贱”,使封建等级制度得到明确。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天官”:指人的耳、目、鼻、口、形五种感官。 “天君”:指心,心能思维,并统治五官,具有“征知”的作用。 “心有征知”:也就是指心能通过思维(理性)对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检验(比较、分析、判断) 荀子认为,认识既要靠人的感觉器官,又要靠人的思维器官,从而比较正确地处理了感性与理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