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反思与展望.doc

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反思与展望.doc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反思与展望

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反思与展望 /刘大志 【专题名称】中国政治 【专 题 号】D4 【复印期号】2011年08期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11年5期第108~115页 【英文标题】Internet and the Study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日益成为热门领域。时至今日,尽管对于公民(市民)社会这一源于西方的术语是否适用中国还有争论,但学术界的研究文献早已汗牛充栋,公民社会一词也在大众传媒上频频出现。在讨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前景时,制度环境多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也正因为如此,海外论者多用“新生的”(nascent)或“初期的”(incipient)来形容中国公民社会,有的甚至从根本上否认中国公民社会的存在及成长的可能性。当制度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的情况下,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之路何在?这无疑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有的学者着眼于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以期突破制度限制,实现增量发展;有的学者注重制度内的合作与参与,谋求在参与中成长。(郁建兴、周俊,第104-106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网络公共事件、网络监督、网络问政等现象此起彼伏,最高国家领导人参与网络访谈、各地官员多次肯定网络民意,这些都表明互联网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同时,互联网对中国公民社会究竟有何影响,能否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2009年5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主题就是“中国互联网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协商和文化”(CIRC 2009: The Chinese Internet and Civil Society: Civic Engagement, Deliberation and Culture)。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反思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看法。 ????一、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 ????20世纪末,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也逐渐从学术走向现实,这种时间上的契合,使得部分海外学者开始关注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影响,其中互联网对公民社会的工具性价值首先被发现。2003年杨国斌发表了《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共同演进》一文,认为对于初生的中国公民社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公民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公民社会的行动能力,同时中国公民社会为互联网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需要交流和沟通的公民组织,双方是互相激发、共同演进的关系。(Yang, 2003a, pp. 421-422)在当年的另一篇文章中,杨国斌将互联网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影响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公众对政治社会议题的批评、讨论和表述;其次,互联网扩展了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如虚拟社区的形成;第三,互联网形成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新的公众抗争的形式。(ibid, 2003b, pp. 474-475)一些学者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也表明,这些组织都比较普遍地使用互联网,并能较充分地借助这一新兴平台进行招募、联系、信息发布和动员等活动。(Chu Tang; Kuhn Wu) ????不少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推动作用。有的认为网络作为媒体公共空间,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渠道,也使得人们学会与他人理性交往和沟通,了解不同见解的论证与表达,公共讨论将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并彰显着公民性(师曾志,第85-86页);有的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在公共讨论中自然渗透着权利、自由、民主、平等等基本价值准则,公民社会的基本思想和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将被广大网民所接受,从而达到培育公民意识的作用(张洁瑶,第15页);还有的认为,网络政治空间的出现,弥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不足,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推动着公民社会在中国由理想变成现实(宋敏、孙英会,第24页)。 ????2008年后,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影响进一步突出,不少学者开始讨论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杨国斌指出,基于2008年中国互联网及网民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及影响,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公民社会——网络公民社会,在中国已现雏形。(杨国斌,2009年a,第14页)杜骏飞也认为,汶川大地震期间,中国网民开始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养的公民群体,互联网也展现了一个独立自由的公共媒体的有效作用,公众、媒体和政府间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可以视为中国网络公民社会的有效测评。(杜骏飞,第1页)刘学民更是认为,网络群体、网络事件和网络舆论的大量出现,标志中国的网络公民社会已开始崛起,并成为中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