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冯友兰先生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
·
·21
冯友兰先生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
余 敦 康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关于如何理解和处理中西古今文化的矛盾)中突是冯友兰毕
生哲学探索的主题,“贞下起元”、“旧邦新命”则是其哲学探索的根本关怀。由此可
以看出,他的贞元六书并非只是援引西方的新实在论重新诠释程朱理学的纯哲学
的系统,而是一个理事兼备、体用一源的完整的体系,为“中国到自由之路”提供一
个转化的模式。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冯友兰的“别共殊”的模式不同于“全盘西
化”派的激进主张,也不同于“本位文化”派的保守主张,而是介乎二者之问,属于
中间派,从而构成其独树一帜的特色。
关键词:贞下起元 旧邦新命别共殊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的同龄人,经历了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
“文革”动乱直到开放改革新时期的全过程。在他漫长的一生中,虽然冯先生的哲学思想发生
了多次变化,但是变中自有不变者在,这就是始终不渝地联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中国文化的
前途,围绕着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坚持不懈地上下求索,试图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转化之路。
冯先生曾说:“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我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冲突的性质,如何适当地处理这种冲突,解决这种矛盾。又如何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使自己与之
能适应。”((三松堂自序·明志)这段话不仅表述了冯先生个人的心声,同时也具有普遍的意
义,代表了生活在现代的一大批中国哲学家的共同的心声。关于中西古今文化的矛盾冲突是时
代的主题,所有站在时代前列从事思考的哲学家,莫不为这个主题所困扰,普遍抱着“以忧患
之心思忧患之故”的心态,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思路,创建了各种不同的哲学体系,
这就使得中国的现代哲学再现了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那样的辉煌,营造了一种如同
易大传所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那样的格局。如果单就“殊途”、“百虑”
的一面而言,各家之间相互攻驳,争论不休,一部现代中国哲学史可以说是由一系列的论战所
构成的斗争史。冯先生的新理学的体系,由于个性鲜明,思路独特,往往被卷入到斗争的中
心,褒贬不一,赞扬者有之,谴责者亦有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一位哲学
家。但是,如果我们撇开由历史的偶然因素所形成的学派偏见,站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
复杂进路和坎坷历程的宏观角度,着眼于其“一致”和“同归”的一面,就可以看出,冯先生
和其他各位同时代的哲学大师一样,他们所探索的主题以及所研究的对象是共同的,所以虽
万方数据
·22· (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百虑”而“一致”;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无限关怀祖国的命运和文化的重建,所追
求的目标是相通的,所以虽“殊途”而“同归”。据此而言,一部现代中国哲学史就不能简单
地归结为各种学派和各种思潮互争雄长的斗争史,而应该看成是围绕着共同的时代主题进行探
索的历史,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互动互补、和而不同的丰富多彩、仪态万千的面
貌。冯先生的哲学体系作为多元中的一元,因而也就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不可取代的地位。
当我们立足于这种宏观的历史背景来重新研究冯先生的哲学著作,可以发现,冯先生毕生辛勤
的探索从来没有脱离时代的主题,其所凝结的探索成果贯穿了一条独特的一以贯之的思路,显
示了理性的洞见和深邃的智慧,直到今天仍未丧失现实的意义,给后人以启迪。
一、“贞下起元”、“旧邦新命”——冯先生哲学探索的根本关怀
在《新原人·自序中,冯先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全,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
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
所由作也。”这四部书后来加上新原道、新知言,总名之日贞元之际所著书)。在三
松堂自序中,冯先生解释说:“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
期。当时我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大部分领土,把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都赶到西
南角上。历史上有过晋、宋、明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