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pdf

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

第24卷第3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1年 5月 Vbl24.NO3 JournalofWen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May,2011 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 — 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 童志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王小波的后期创作逐渐从 黄金时代》、 青铜时代 中的顽童想象走向 ((白银时代 中的智 者想象。随着作家在创作过程 中理性多于感性,观念大于形式,其想象精神也由起初卡尔维诺式的 “轻 逸”逐渐嬗变为鲁迅式的 “凝重”。尤其是在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王小波小说 创作中 (尤其是后期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 野草》中的想象精神,显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键词:王小波;鲁迅;想象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1)03.0093.06 DoI:10.3875~.issn.1674—3555.2011.03.013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长期以来,学界对王小波和鲁迅之间的比较研究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已发表的为数不多的 几篇论文中,论者基本上都聚焦于王小波和鲁迅身上所体现出的 “文化批判意识”,或更多地强 调他们作为 “智者”的愤世姿态和反叛精神。如有论者认为,“从鲁迅到王小波,贯穿的是20世 纪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化批判意识以及 文‘化一国民性 ’主题。”ll另有论者则直接 以 “文 化批判意识”为线索,将王小波与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两个独特的个案来比较,认为 “他 们坚持独立撰稿人的自由立场 ,以犀利的杂文和批判意识的小说著称于世”2【J。然而,除了鲜明 的批判意识之外,我认为王小波与鲁迅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相似之处,即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表 现出来的想象精神。事实上,王小波和鲁迅都属于那种想象力无与伦比的作家。对王小波来说, 想象天赋无疑就是一对灵动的翅膀,他常常驾着这对翅膀扶摇直上九重天,彻底沉浸在 自我欢腾 的愉悦中。就像一个小孩举着纸飞机迎风奔跑一般,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有趣,小说 创作成为摆脱尴尬现实的最佳手段。想象的世界,成为他拒绝庸俗的最后一方乐土。至于鲁迅, 他似乎是将想象天赋化作了一柄利铲,直掘 自己的灵魂深处。《野草》①便是这种想象精神的结晶。 尽管王小波和鲁迅的想象精神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骨子里,他们却是 “殊途同归”的。 笔者将从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来具体比较王小波小说创作中 (尤其是后期 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 《野草》中的想象精神,以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一 、 受虐倾向 关于鲁迅作品中的受虐意识和 自虐倾向,近年来,已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虽然鲁迅小说中 收稿 日期:2010—09—15 作者简介:童志祥 (1982一),男,安徽无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 参见:鲁迅.野草C【】,/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下文论及该作品,均出自同 一 版本,不再一一作注. 94 温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第24卷第3期 有诸多被迫害妄想和受虐倾向的人物,如阿Q、祥林嫂、吕伟甫和魏连殳等等,但他们基本上都 属于鲁迅笔下那种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角色。在我看来,最能反映鲁迅个人心理特征的作 品还属 《野草》。而在 《野草》中,同样有着许多关于受虐或 自虐场景的想象。一般来说,鲁迅 笔下的受虐形象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属于被迫害被欺凌且麻木不仁的弱者形象,鲁迅小说中 的大部分人物都属于这一类;一类属于以牺牲 自我与敌偕亡的报复者形象, 《野草》中所塑造的 主要是这类形象,恰如鲁迅在 《野草》题辞中所刻画的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 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 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 直至于死亡而朽腐……。我 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 以野草作装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