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散文和戏剧演示稿
使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刘白羽散文追求的目标。《日出》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蕴和艺术感染力。 《日出》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五幅图画,前四幅全是辅垫,全是曲写,是“杨”前的“抑”,是欲扬帮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并对此进行充分的、细致的、油画般的描绘——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绚丽、雄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 。 十七年 戏剧 中国当代戏剧史的第一幕是由轰轰烈烈的戏曲改革运动开始的。在1949年至1957年间,戏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在1958年至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则是进行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戏剧作品良莠不齐, 其中老舍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同时田汉的《关汉卿》和郭沫若的《武则天》也较有代表性。 1、农村题材的作品 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戏剧是倍受关注的部门。毛泽东还提出对于传统戏曲改革的方针,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是代表性的成果。到了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受到关注,作品有《春风吹到诺敏河》(安波)、《春暖花开》(胡丹沸)、《妇女代表》(孙芋)等。 2、工业题材的作品 50年代前期,被当时的批评界作为成绩而列举的话剧作品,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的有《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刘相如、胡零)、《不是蝉》(魏连珍)、《考验》(夏衍)、《幸福》(艾明之)、《刘莲英》(崔德志)。 十七年 戏剧的概述 3、军事题材的作品 “革命历史”和写朝鲜战争的话剧,被推荐的有《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钢铁运输兵》(黄悌)等。 4、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 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主要有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岳野的《同甘共苦》,苏一萍的《如兄如弟》、赵寻的《人约黄昏后》、鲁彦周的《归来》等。 十七年戏剧的主要特征 政治概念和政策条文是十七戏剧的最主要特征。 1、当代戏曲改革 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进入新时期以后,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毛泽东在1942年提出了戏曲的”推陈出新“,1944年又提出了”旧剧革命“问题,解放后他发起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即”改戏“。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剧清除了舞台,纯洁和净化了戏曲舞台;对一些剧目的思想进行了改造,抑浊扬清;一批话剧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理念的传播,提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出现了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 关于改革 第二次戏曲改革是在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承认。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主要有: 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定原则发生了变革; 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实的刻画人物; 改变了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代京剧。 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 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2、当代话剧的变革 话剧是当代戏剧的主力。 新中国初期的话剧主要是反映各族人民在新社会里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但也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第四种剧本“。主要体现在对”人性“、”人道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二是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突破,大胆的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如剧本《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