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情释性—探儒家楚简性情论的可能意涵.doc

以情释性—探儒家楚简性情论的可能意涵.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情释性—探儒家楚简性情论的可能意涵

以情釋性—試探儒家楚簡性情論的可能意涵 台灣淡江大學兼任講師暨博士生?羅雅純 摘 要 二十世紀九○年代,在大陸先後出土了大量戰國的楚簡文獻,據考證以判,流傳抄寫的時間應早於西元前三○○年,已為學界所公認。由這批文獻所見,主要為儒/道二家思想的重要佚籍,經整理編制成《郭店楚墓竹簡》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公告出版,此蔚為學術界之大事。相關心性論的文獻,尤以〈性自命出〉和〈性情論〉二篇,所涉及心/性/情的討論大量相似。根據簡書傳抄年代以判,當為孔孟之間,然孔子主「仁」重「禮」,罕少論「心」、言「性」、說「情」,何以孔子後楚簡所見竟是如此重性貴情?孔子後一百九十年,孟子郤大論心性並由情引發良知道德本體。我們要問這發生緣起為何?其緣起的轉承性與過渡性相關於中國心性哲學的系譜又有何關連?此二者學術脈絡歷來模糊未清,亦未見有力文獻辯清,幸得楚墓出土當可為思想軌跡援以輔證。 今日幸得楚簡出土的回溯,我們可以顯豁孔孟之間在心、性、情上的轉承性,亦可為儒學心性論歷史發展,其性情說的探源提出更明確的對照。不僅溯清了中國心性論思想的理路,更可由簡書的還原理解,從而架構孔子後禮崩樂壞-上博/郭店楚簡年代-直至孟子論心言性的系譜關係。本文鑑於簡書之所見,試釋其思想,並立基於此盼以重探先秦儒簡性情論的可能意涵。 關鍵字  上海博簡 郭店楚簡 性情說 性自命出 命自天降  道始於情 情生於性 實然 應然 問題之緣起—近年楚簡出土的影響效應? 二十世紀九○年代,在大陸湖北荊門地區先後出土了大量戰國的楚簡文獻,據考證以判,流傳抄寫的時間應早於西元前三○○年,已為學界所公認。由這批文獻所見,主要為儒/道二家思想的重要佚籍,經由整理者的編制以成《郭店楚墓竹簡》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公告出版,此蔚為學術界之大事。現就楚簡所探,均顯示出儒家早期哲學探討的原始思想,尤以〈性自命出〉和〈性情論〉二篇,所論心/性/情說竟有大量相似之處。 根據楚簡傳抄年代以判,當為孔孟之間,然孔子主「仁」重「禮」,罕少論「心」、言「性」、說「情」,何以孔子後楚簡所見竟是如此重性貴情?孔子後一百九十年,孟子郤大論心性並由情引發良知道德本體,由良知善性自覺體切仁禮境界。我們要問這發生緣起為何?其緣起的轉承性與過渡性所涉中國心性哲學系譜又有何影響?此二者學術脈絡歷來模糊未清,亦未見有力文獻辯清,幸得楚墓出土當可為思想軌跡援以輔證。 今日幸得楚簡的回溯,我們可以顯豁孔孟之間在心、性、情上的轉承性,亦可為孔子其後儒學心性發展,對性情的體驗探源提出更明確的對照。不僅溯清了中國心性論思想的理路,更可由簡書的客觀檢證還原理解,從而架構孔子後禮崩樂壞-上博/郭店楚簡年代-直至孟子論心言性的系譜。援藉著簡書所示,我們試著重釋一套客觀的理論根基,希冀藉由前人披荊斬棘的汗馬功勞,謹守楚簡視域,深入簡書思想,立足於此重探先秦儒簡性情論的可能意涵。 二、從上海博簡、郭店楚簡探儒家心性論 自楚簡出土,顯豁了儒家原貌有了一個劃時代的嶄新線索,而這先後出土的簡書中,上博〈性情論〉及郭店〈性自命出〉二篇,更是提供了戰國早中期儒家心性論的寶貴資料。相較於上海博物館所展出的〈性情論〉圖版所對照郭店荊門〈性自命出〉篇,我們發現,其簡次的編連互有殊異,然其簡本所論的性情命題郤基本相近。由於竹簡出土原無篇名,編輯者分以命名以區之,我們從這不同時期簡書的佚籍,試以追溯孔子之後中國哲學發展心性論的建構關係。但是,心性論所論及的範疇廣泛,如:「心」、「性」、「情」、「天」、「道」等等,而在這範疇之下,我們要問的是,簡書中所探析的心性概念原貌為何?其意涵與其後心性體系的建構又有何關係? 一般以言,儒家心性體系始由孟子成其大。南宋?陸象山云:「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縫罅,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由象山所言,儒家心性論正由孟子始而撐開,其傳承的地位亦由孟子而開展。然就孔子思想爬梳其闡述心性鮮少,而在《論語》中僅見〈公治長〉、〈陽貨〉二篇: 子貢:「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亦不言人性善惡與否的價值問題,倒是提出了人之實然的本質之性,而此本質之性在簡書中更顯豁了性情實存的真實處境。在上博簡與郭店簡中,我們細譯後發現,除了章序上的差異,關於心性情說其內在邏輯皆相同,都是相關於「性情」與「人道」的辨析與關涉:    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于外,則物取之。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情 者能出之,知義者能納之。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性為天生賦予,喜怒哀悲「情」之出當為性之自然,無庸置疑。這自然人「性」所呈現「情」而來;再由「情」顯成「道」,終結為「義」,皆是性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