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音词和写别字
Persamaan bunyi Suatu KosakataPertemuan 5 第十章 同音词 同音词:读音完全相同的词。例如: 和 hé —— 河 hé 目的mùdì ——墓地 mùdì 如果声母、韵母或声调有一种不同,就不能看作同音词。 例如: 夫人 fūrén ——富人 fūrén 盖gài ——盖儿 gàir 有人曾对《汉语拼音词汇》中的童音词进行过统计,这本书共收词 59100多个,其中同音词5500多个,约占数9.5%。说明现代汉语中的同 音词还是有一定的数量的。 同音词的类型: 1.同形同音词 书写形式相同的同音词。 会 :a. 有一定目的的集会,如:开会、联欢会。 b. 懂的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如:会走路、会游泳。 2. 异形同音词 书写形式不相同的同音词。 2.1 书写形式有同有异 加法——家法 寿命——受命 2.2 书写形式完全不同 话——化——画 诗——师——失——湿——尸——狮 同音词的运用:人们常常利用同音词语音相同的偶然性,巧 妙地正常情况下不相干的两个词联系起来,造成语言的幽 默。 如: 在北京的公共汽车里我们偶尔听到售货员喊着:“两块、两 块”。刚学汉语的留学生可能把“两块” 听起“凉快”。他们因此 觉得很奇快,为什么售货员总是喊着“凉快” 同音词和写别字 现代汉语的同音词比较多,使人们在写作的时候容易写别 字。 一、完全同音的别字 如:他下午长区踢球。 (长——常) 请你在说一遍,好吗?(在——再) 二、读音相近的别字 如:你好,来信受到。 (受——收) 他父亲对我很热请。(请——情) 第十一章 熟语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等几种类型。 熟语的特点: 熟语作为固定结构,它的结构都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更改。如:三心两意——我们不能说成“三意两心”。 它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万望不是组成熟语的词的字面意义的相加,而是以其整体来表示意义。例如: 戴高帽子——字面意义是“给别人戴上高帽子”,而这个术语包括的实际意思是“比喻对人说恭维话” 熟语的民族性: 熟语是语言中一类特殊的词汇现象,不同语言可能有表达同 意思的熟语,但各自的说法却可能不同,例如: 汉语 英语 倾盆大雨 rain cats and dogs (下猫狗雨) 无风不起浪 nothing is stolen without hands (没有贼不会失盗) 坐立不安 ants in one’s pants(蚂蚁在某人的裤子里) 画饼充饥 eat the air(吃空气) 在结构形式上,汉语经常利用对偶的形式构成熟语 例如:人山人海 天翻地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 在语言材料上,多采用与汉族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汉语中有大量以汉民族人民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做材料构成的熟语,如: 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曹操,曹操到。 很多是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文学著作,如: 塞翁失马。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赔了夫人又折兵。 反映佛教内容的语言材料构成的熟语也比较多,如: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 在表达方式上,汉语熟语特别是歇后语的语义表达着那个有大量的谐音双关现象。例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音“情”) 隔着窗户吹喇叭——鸣声在外。(“鸣”谐音“名”) 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形式简洁的固定语。汉语成语的数 量相当可观,上海辞书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共收 18000条成语,其中比较常用的就有3000条左右。 成语的特点: 音节方面具有整齐性。 绝大多数为4音节。4个音节的成语中的语素常常两两相对,以对偶的形式出现。有的是由同义的语素构成的,如: 自言自语 甜言蜜语 有的由反义或对立语素组成的,如: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还有的是由同义和反义两组语素组成的,如: 生离死别 大惊小怪 2. 意义方面具有整体性。 3. 用词和语法结构方面保留了古汉语的痕迹。 如:奔走相告, 这里的“走”,不是“行走”的意思,而是“跑”的意思 成语的来源 主要来自当代的创新和来自古代汉语的继承。 当代创新的成语数量不多,但生命力强,使用频率很高,如: 和平共处 自力更生 不见不散 来自古代汉语继承的成语,数量最多,主要有2个来源: 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如:狐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