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墓葬风格与转变之背景因素.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墓葬风格与转变之背景因素

第四章 墓葬風格與轉變之背景因素 中國幅員廣大,不同地域間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文化傳統、思想觀 念等方面的差異頗大。1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 2 3 而殊俗。」 雲夢秦簡的《語書》:「古者,民各有鄉俗。」又《淮南子‧覽 4以及《漢書‧地理志》記載 冥》指出:「七國異族,諸侯制法各殊習俗。」 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繫水土之風氣,故謂之 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慾,故謂之俗。」5說明了在不同環境 與社會背景影響下,各地區的文化差異仍長期的保留著。 而中國自西周時期諸國林立,至春秋時期五霸迭興,繼之出現戰國七國 爭雄的局勢,而後形成了秦帝國統一天下的局面,最終西漢代秦而興,承秦 制、定一統。在這長達十世紀的時間中,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 與人民透過政治、戰爭、經濟和社會的衝突與交流,逐步的融合、逐步的相 互認同。6 大環境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戰國時期居於為楚國首都地位的郢都──湖 北江陵,在先後經歷了戰國時期的發展、秦的佔領與西漢的統一後,當地的 1 蔡靖泉,<漢代的婚喪習俗與楚文化>,《江漢考古》,1999 :3 ,頁71 。陳振裕,<試論楚墓 出土漆器的產地問題>,《楚文化與漆器研究》,頁423 。韓連琪,《先秦兩漢史論叢》(濟南: 齊魯書社,1986年),頁135 。 2 ﹝周﹞晏嬰撰, 《晏子春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四冊傳記類(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卷3 ,<內篇問上>第三,頁122 。 3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重印),<語 書釋文註釋>,頁13 。 4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卷6 ,<覽冥訓>,頁212 。 5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卷28 ,<地理志 >第八下,頁1640 。 6 鄒逸麟主編,《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頁12-13 。 202 墓葬風格與轉變之背景因素 .203 . 文化與風俗民情不得不在連番的強烈刺激下產生改變。這樣的改變不僅反映 了當時代的動盪與變化,並且深刻而明顯的刻畫在當地的墓葬之中。 在本文第二章與第三章中已大略提到江陵墓葬自戰國迄西漢,不論是葬 式、葬制、隨葬器物等都有程度不等的變化,其背後所展現的自然是鮮明的 時代與思想特色,正如美國人類學家泰勒所說:「生者對死者處理方式的改 7 變,明顯的是這群人對未來生命看法改變的結果。」 因為墓葬中的隨葬品是 古人為適應生前所處地區的環境和客觀條件而刻意製作、挑選,並仿照墓主 生前的實際生活來隨葬的,因此必然的展現了特定的靈魂觀與社會意識。8因 此唯有通過對墓葬所處時代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方能真正了解造成墓葬變遷 的原由。本章節即欲藉著對戰國至西漢時期江陵地區的自然環境、政軍政 策、經濟發展、社會風尚,與思想文化等層面的探討,進一步釐清促成江陵 墓葬風格轉變的因素。 第一節 江陵墓葬風格形成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荊楚文化圈,發祥於江漢地區,是長江中游以楚國為主的一種地方性文 化。9根據文獻記載,楚國勢力範圍廣大,其境內囊括多種複雜地形與多元多 樣物產,因此塑造了豐富而高度發達的楚文明。10關於楚國疆域範圍的相關 敘述如: 7 Tylor ,EB. (1871),<Primitive Culture >,轉引自徐純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古俑篇)》 (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印行,1988年)。 8 楊怡,<楚式鎮墓獸的式微和漢俑的興起—解析秦漢靈魂觀的轉變>,《考古與文物》,2004 : 1 ,頁54 。高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冠人”俑>,《考古》,1973 :4 ,頁25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