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案@南医大.doc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理生理学教案@南医大

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案首页 file:///D|/学习资料/0209求合并/南医大/病理生理学教案课件/duoqiguan.htm[2011-3-3 17:12:25]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龚小卫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职称 讲师 授课日期 2005年4月 7、20、21日 授课年级 2003临床本、影像本、 护理本、中医药七年、 实验技术本、检验本 授课方式 理论课 授课内容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学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2、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病因、分型及判断标准; 3、了解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防治原则。 含 主重 要点 内、 容难 点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病因、分型及判断标准。 复 习 思 考 题 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在MODS的发生中具有哪些作用? 教参 考 文 材献 教 材: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由赵克森、金丽娟主编 参考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病理生理学?教材第六版 教 研 室 意 见 主任(教学组长):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时间 分配 媒体选 择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一 概述 1 定义: 严重创伤、休克、大手术或感染等过程中, 同时或相继在短时间内出 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器官损害以至衰竭。 2 历史概况 1973 Tilney等 序贯性系统衰竭 1975 Baue 多发、进行性或序贯性系统或器官衰竭 1976 Eiseman等 多器官衰竭(MOF) 1976 Border等 多系统器官衰竭 (MSOF) 1986 Schieppati等 多器官系统不全综合征 1988 Demling等 创伤后多系统器官衰竭 1991 ACCP/SCCM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1995 全国危重病学术会议 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 5’ 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案首页 file:///D|/学习资料/0209求合并/南医大/病理生理学教案课件/duoqiguan.htm[2011-3-3 17:12:25] 3 诊断标准 (1)肺衰竭:发生ARDS;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PaO 2 177 mmol/L;血清尿素氮18 mmol/L (3)肝衰竭: 出现黄疸或肝功能不全 ;血清总胆红素34.2mmol/L;GPT、GOT、LDH、AKP正常值上限2倍 (4)胃肠衰竭: 发生应激性溃疡; 溃疡出血600 ml/24 h (5)心功能衰竭: 突然发生低血压; 心脏指数正常值2倍;纤维蛋白原90次/分; III呼吸频率20次/分或PaCO 2 12?10 9 /L或0.1 (2)严重感染(内毒素起重要作用 ) 2 发病形式与分类 单相速发型(原发性):明确的损伤直接引起。 双相迟发型(继发性):并非损伤直接引起,主要是机体异常反应的结果。 3 MODS区别于其它器官衰竭的临床特点: A MODS患者发病前器官功能良好,发病中伴应激、SIRS B 衰竭的器官往往不是原发因素直接损伤的器官 C 从最初打击到远隔器官功能障碍,常有几天的间隔 D MODS的功能障碍与病理损害在程度上不一致,病理变化无特异性 E病情发展迅速,一般抗休克、抗感染及支持治疗难以奏效,死亡率高 F 除非到终末期,MODS可以逆转;一旦治愈不留后遗症,不会转入慢性 三 发病机制 (一)器官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二)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 1 SIRS 5’ 10’ 5’ 5’ 5’ 5’ 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案首页 file:///D|/学习资料/0209求合并/南医大/病理生理学教案课件/duoqiguan.htm[2011-3-3 17:12:25] a 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I过程:中性粒细胞沿血管壁滚动;中性粒细胞牢固粘附于血管内 皮;中性粒细胞经内皮游出血管壁到达组织间隙 II促进粘附分子发挥作用的生物因素: 细胞因子(TNF、IL-1、IL-8、GM-CSF)、花生四烯酸代谢产 物、PAF、C5a、LPS、凝血酶 III 中性粒细胞产生的介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