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宇-生化分析06.pptVIP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核酸分析 Nucleic Acid Assay 核酸(Nucleic Acid)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与蛋白质一样,是一切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约占细胞干重的5?15%) 是生命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不仅对于生命的延续,生物物种遗传特性的保持,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生物变异,如肿瘤、遗传病、代谢病等也密切相关 是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 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 1868年 Fridrich Miescher 从脓细胞中提取“核素” 1944年 Avery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 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1968年 Nirenberg发现遗传密码 1975年 Temin和Baltimore发现逆转录酶 1984年 Gelbert和Sanger建立DNA测序方法 1985年 Mullis发明PCR技术 1990年 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1994年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2001年 美、英等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框架 核酸的分类及分布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90%以上分布于细胞核,其余分布于核外如线粒体、叶绿体和质粒等 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因型(genotype)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 分布于胞核、胞液 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达(蛋白质的合成);有些病毒RNA也可作为遗传信息载体;ribozyme。 6-1 核酸的组成和结构(1) 化学组成 元素组成:C、H、O、N、P(9~10%) 分子组成: ——碱基(base):嘌呤碱、嘧啶碱 ——戊糖(ribose):核糖、脱氧核糖 ——磷酸(phosphate) 碱基(1)——嘌呤碱 碱基(2)——嘧啶碱 戊糖 6-1 核酸的组成和结构(2) 核苷(ribonucleoside)的形成 碱基和核糖(脱氧核糖)通过糖苷键(戊糖C1与嘧啶碱N1或嘌呤碱N9)连接形成核苷(脱氧核苷) 脱氧核苷:dAR、dGR、dTR、dCR 核苷:AR、GR、UR、CR 6-1 核酸的组成和结构(3) 核苷酸(ribonucleotide)的形成 核苷(脱氧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5?位)连接形成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dAMP、dGMP、dTMP、dCMP 核苷酸:AMP、GMP、UMP、CMP 体内重要的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多磷酸核苷酸:AMP、ADP、ATP 环化核苷酸:cAMP、cGMP 含核苷酸的生物活性物质:NAD+、NADP+、CoA-SH等 6-1 核酸的组成和结构(4) 核苷酸的连接 核苷酸之间以磷酸二酯键连接 形成多核苷酸链,即核酸。 核苷酸的一级结构 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由于核苷 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 称为碱基序列。 核苷酸一级结构的书写方法 人类基因组计划 2001 年2月16日,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完成,测出人类全套基因组的 DNA 碱基序列(3? 109 bp),中国科学家做出了其中1%的贡献。 目前估计,3?109 bp中仅 5%编码蛋白质;95%不编码蛋白质。 6-1 核酸的组成和结构(5) 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1953年,J. Watson和F. Crick 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DNA结晶的X-衍射图谱和分子模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对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预测。 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 碱基组成分析 Chargaff规则:?A?= ?T?; ?G?= ?C? 碱基的理化数据分析 A-T、G-C以氢键配对较合理 DNA钠盐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1) 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走反相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以右手螺旋方式绕一公共轴盘。螺旋直径为2 nm,形成大沟(majior groove)和小沟(manor groove)相间 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两侧,与对侧碱基形成氢键配对(互补配对形式:A=T;G?C) 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 nm,螺旋一圈螺距3.4 nm,一圈10对碱基 碱基互补配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2) 氢键(虽然作用力较弱,但数目众多)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相邻碱基平面非常接近,芳杂环上?电子云交错产生一定吸引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各种阳离子,如多胺、组蛋白、Na+、K+、Mg2+能与DNA分子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作用,降低了两条DNA链之间的静电排斥力,也有助于双螺旋的稳定。 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 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