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60·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吴德义(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天津300071)摘要:儒家的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体,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面貌和我们民族的 文化性格。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一种把德治仅仅理解为用伦理道德来进行统治的狭隘看法,而实际上德治 要求的是政治统治应该符合伦理道德,它包括行政伦理、经济、法律及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等多方面的 内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德治思想的基本理论内涵,是我们正确评价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关键。关键词:德治;行政伦理;民为邦本;德主刑辅;教化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4一0060—06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文化,但是把道德和政治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德 治思想体系,却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独有的特征。如果说“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①,那 么儒家的德治思想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体,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教育的发展 深深地打上了德治思想的烙印。德治作为政治与道德思维模式,深深地积淀于民族的心灵之中。开 展德治思想的研究,对我们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规律,具有重 要作用。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一种仅仅把德治理解为用伦理道德进行统治的狭隘看法,如1984年黑龙 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伦理学知识手册》对德治的解释是:“儒家的政治思想, 主张用道德和礼 来治理国家,统治人民。”[1](p.332)持有相似看法的同志很多对德治思想持批评的态度。而实际上德 治要求的是政治统治应该符合伦理道德,它包括经济、法律、行政伦理和对人民进行教化等多方面 的内容。全面深入地探讨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我们正确评价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关 键。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儒家德治思想的第一个基本内涵,是非常强调行政伦理,把道德放在政治最重要的地位。这是 儒家一以贯之的传统,是以儒学为主导地位的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在我国文明初开时 期即已显现。记载尧、舜、禹及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史料、后来成为儒家基本典籍的《尚书》,奠定了 中国古代德治的基石,对我国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尚书》突出地展现了古代英雄人物高尚 的道德品格,帝尧“钦明文思安安,允公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2](《尧典》)。舜能继位 为君,主要是因他感天动地的孝道,“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熏熏”[2](《尧典》)。大禹在“洪 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2](《皋陶谟》)的严峻形势下,呕心沥血,一心为民,建立起盖世之功 勋。三位有德之君为后代帝王立下万世仪则。周公经常教导成王和大臣们要以先圣为榜样,修明道墩稿日掘:2002一02—18作者简介:吴德义(1964一),女,重庆市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①这是“五四”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问题较为流行的看法。刘泽华先生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旨是 “王权主义”,他提出“王权支配社会”的观点。见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万方数据2002年第4期·61·德,以永保基业。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思想,特别强调统治者要有道德。鲁国执政季 氏向孔子求教为政之道,他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3](《颜渊》第十二)政治从根本上 来说就是道德,就是统治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风必偃”[3](《颜渊》第十二)。执政者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着政治的好坏、政令的畅通与否,“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子路》第十三)。孔子把道德和政治结合起来,并把道德放在首位。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更加强调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的重大影响作用,他说:“君仁莫不 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4](卷七,《离娄章句上》)把国君的道德修养对治理国家 的意义强调到了极至。苟子也非常强调道德。有人问苟子如何治国,荀子却说道:“闻修身,未尝闻 为国也。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柴也,粲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5](《君道篇》第十二) 苟子在此不是不讲治国,而是讲治国的关键在于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 则,是德治的一个重要原则。宋明理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传统,吸收了佛、道二教的一些理论成果, 重视心性问题,要求“存天理,灭人欲”,重点是格君心之非。朱熹指出:“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 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 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6](卷一一,《戊申封事》)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被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