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九章脏腑辨证a五脏辨证 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第九章脏腑辨证a五脏辨证 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诊断学第九章脏腑辨证a五脏辨证 课件

* 中医诊断学科 * 脾病病因病机示意图 寒 脾病常见症状分析 (1)症状出现规律 ①运化、升清功能异常; 运化水谷(消化功能):腹胀、纳少、便溏、削瘦 运化水液(水液代谢):痰饮、水肿、湿滞 清阳不升:头晕目眩(清窍失养)、神疲乏力(气血乏源)、腹胀泄泻(清气在下)、内脏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久泄脱肛) ②统摄血液功能异常:各种慢性出血 (2)症状属性分类 ①特征性症状——腹胀腹痛、纳差食少、便溏、内脏下垂 ②一般性症状——浮肿、困重、出血 * 中医诊断学科 * 一、脾气虚证 概 念: 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 (1)脾气不足,运化失职。见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稀溏。 (2)气虚,机能活动减退见症。见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3)水湿泛滥见症。见肥胖、水肿 辨证依据: 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证共见。 * 中医诊断学科 * 二、脾虚气陷证 概 念: 是指脾气因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1)脾气下陷的见症。可见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阴挺、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 (2)脾气虚的表现。可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依据: 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脾气虚症状共见。 虽以内脏下垂,清阳不升为主要见证,但气虚之表现亦应是明显的,可以说,脾虚气陷证是脾气虚证演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病理表现形式(气不升反而下陷)。 * 中医诊断学科 * 三、脾阳虚证 概 念: 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1)脾失健运见症。健运失职则纳少、腹胀、便溏,甚或完谷不化,面白不华。 (2)有阳虚阴盛,水湿不化见症。畏寒肢冷,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或肢体浮肿,颜面虚浮,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依据: 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及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 中医诊断学科 * 四、脾不统血证 概 念: 是指脾气不足,无力统血,而致血溢脉外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1)脾气虚弱,统血失职见症。可见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2)有脾气虚的一般表现。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辨证依据: 各种慢性出血与脾气虚证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 中医诊断学科 * 鉴别: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 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均属脾虚证候,皆以脾虚气弱的临床表现为基本见症。由于各证的病机同中有异,故临床表现亦各有不同。 脾气虚证以脾气虚弱,健运失职为主要病理变化。 脾阳虚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阳虚生寒、水湿内停见症。 脾气下陷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升举无力,内脏下垂见症。 脾不统血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统血失权的出血见症。 * 中医诊断学科 * 五、寒湿困脾证 概 念: 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亦称湿困脾阳、寒湿中阻、太阴寒湿证。 临床表现: (1)受纳、运化、升降失职见症。可见脘腹胀闷,腹痛便溏,口腻纳呆,泛恶欲呕。 (2)有寒湿内盛见症。可见口淡不渴,肢体肿胀,小便短少,头身困重,或妇女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3)可有发黄。可见身目发黄,晦暗不泽。 辨证依据: 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白腻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 中医诊断学科 * 六、湿热蕴脾证 概 念: 是指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1)受纳、运化、升降失职见症。可见脘腹胀闷,纳呆,恶心呕吐。 (2)有湿热中阻见症。可见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解,渴不多饮,口中黏腻,便溏不爽,小便短黄,或面目发黄鲜明,或肢体困重,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辨证依据: 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 中医诊断学科 * 鉴别: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 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二者均有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肢困便溏等湿邪阻遏中焦的表现。 不同之处是湿热蕴脾证是湿中夹热,故见身热不畅,渴不欲饮,身目鲜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寒湿困脾证则是湿中夹寒,故见腹痛喜温,口淡不渴、身目黄而晦暗,苔白腻,脉濡缓等。 * 中医诊断学科 * 【病案举例】 1、王××,男,30岁。近2年来,纳食逐渐减少,气短,乏力,面色淡白,脘腹隐痛,按之舒适。脉象沉弱,舌苔薄白,舌质略淡。 2、张××,男,19岁。全身浮肿已五年,兼见大便溏泄,一日数行,小溲短少,时时欲呕,或食后即吐。精神萎靡,面色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