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蔡邕与白虎通关系考
蔡邕與《白虎通》關係考
前言
,歷來史書
清代莊述祖(1750~1816)根據蔡邕〈巴郡太守謝版〉內容,考證「白虎奏議」有百餘篇,因此主張元大德本《白虎通》應正名為「白虎通義」。此後,凡有研究考證白虎觀會議之事跡與卷帙者,多以莊述祖之研究成果為前提,顯示莊述祖之主張,影響後世甚鉅;而蔡邕,則是提供莊述祖研究《白虎通》相關議題之關鍵證據之一。
本文以東漢白虎觀會議與蔡邕為研究對象,探討蔡邕與《白虎通》關係。論述內容與程序如下:首先,展示白虎觀會議概況,分析會議緣起與宗旨;其次,概述《白虎通》校刻經過與版本流傳,以及莊述祖考證《白虎通》成果;再者,比較曹褒《漢禮》與《白虎通》之關聯;最後,探究蔡邕可能與《白虎通》接觸機會,推測《白虎通》文本流傳之契機,溯源蔡邕造成後世研究《白虎通》之影響成因。
白虎觀會議緣起
自西漢武帝立《五經》博士之後,詮釋經書所形成之師法、家法,與章句之學間之衝突,日益嚴重。西漢宣帝石渠閣會議與東漢章帝白虎觀會議,即是以天子為首,號召碩士鴻儒,齊聚一堂,共商經學大義,解決經學日益分歧之政治手段。
《東觀漢記》載曰:
建初四年,詔諸王、諸儒會白虎觀,講《五經》同異。
《後漢書.章帝紀》亦載曰:
十一月壬戍,詔曰:「蓋三代導人,教學為本。漢承暴秦,褒顯儒術,建立《五經》,為置博士。其後學者精進,雖曰承師,亦別名家。孝宣皇帝以為去聖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書》,後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復置顏氏、嚴氏《春秋》,大、小戴《禮》博士。此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中元元年詔書,《五經》章句煩多,議欲減省。至永平元年,長水校尉儵奏言,先帝大業,當以時施行。欲使諸儒共正經義,頗令學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又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於戲,其勉之哉!」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
東漢經學發展,後出轉精,「雖曰承師,亦別名家」;縱使天子增設博士員額,藉此「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亦無法阻止「《五經》章句煩多」之趨勢。章帝為避免經說章句無限膨漲,同時「欲使諸儒共正經義,頗令學者得以自助」,於建初四年(79),下詔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諸生、諸儒等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依《後漢書》記載,會議程序方式,首先由魏應承制問《五經》異議,太常以下,及諸生、諸儒參與講議;再命淳于恭上奏講議內容,最終由章帝親稱制臨決。白虎觀會議形式,乃是刻意仿傚西漢宣帝甘露三年(B.C.51)之「石渠故事」。因會議在白虎觀詔開,故所作議奏名之曰「白虎議奏」,李賢(651~684)注之曰:「今《白虎通》。」《隋志》以後通稱「白虎通」。《後漢書.儒林列傳》又載:
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
此文與上文同記一事,但所作會議資料另有「通義」之名,《新唐書.藝文志》稱之為「白虎通義」。《後漢書.班固列傳》又載:
固自以二世才術,位不過郎,感東方朔、楊雄自論,以不遭蘇、張、范、蔡之時,作〈賓戲〉以自通焉。後遷玄武司馬。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作《白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
故此會議資料又有「白虎通德論」之名,《崇文總目》亦以此稱之。
《後漢書》記錄白虎觀會議之卷帙,語焉不詳,或曰「白虎議奏」、「通義」、「白虎通德論」,名稱分歧,甚且未有「白虎通」之名。
《白虎通》文本校刻與刋印
史書記錄白虎觀會議事跡者詳,卷帙者略,以致後世論及白虎觀會議資料,人言言殊。白虎觀會議之後千百年間,所謂「白虎通」、「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乃至於「白虎議奏」,都只是用以稱呼白虎觀會議之卷帙名稱,並未有一明確卷帙可供觀覽比對會議事跡;所謂白虎觀會議資料文獻,遲至元代始有《白虎通》文本問世。
張楷於《白虎通》序曰:
《白虎通》之為書其來尚矣。……余分水監歷常之無錫,有郡之耆儒李顯翁晦識余於官舍,翌日攜是帙來且云:州守劉公家藏書舊本,公名世常字平父,迺大元開國之初行省,公之子魯齋許左轄之高弟收書不啻萬卷,其經史子集士夫之家亦或互有,惟此帙世所罕見,郡之博士與二三子請歸之於學,將鏤板以廣其傳,守慨然許之。今募匠矣,求余識於卷首,余謂:是書韜晦於世何止數百歲而已。
元代大德九年四月(1305),李顯翁持劉世常(字平父)家所藏《白虎通》善本見張楷,言劉世常允許以此書鏤板重印,求張楷為是書作序,此即是「元大德本」《白虎通》。明、清以後所刻版本,如《抱經堂叢書》、《漢魏叢書》、《兩京遺編》、《古今逸史》、《秘書二十一種》等均有此書,亦多沿襲元大德本。至於劉世常所藏之善本《白虎通》從何而來?成於何時?則文獻不足徵。
清代盧文弨(1717~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