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考研辅导2-5教学讲义.ppt
张道陵入蜀依《太平经》而制作新的道书,与巫相斗,赢得信众,建立组织机构。至张道陵之孙张鲁之时,五斗米道整顿加强组织,天师自号师君。初学道者为鬼卒,学道已久者为祭酒,各领部众,其部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置米肉于路上,让人量腹取足;教道民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犯法如有小过,罚修路百步;大过,先三原,再犯,则用刑;依月令,春夏禁杀、禁酒。 (一)守一的本体论 《想尔注》: 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 (二)强调守道诫和得道成仙。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 (三)强调帝王与道士一起行道 《想尔注》: 道之为化,自高而降,指谓王者,故贵一人,制无二君,是以帝王常当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独道士不行,王者弃捐也。 又说: 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 希望最高统治者有好的道德修养,由上而下地进行道德教化,以达到天下太平。虽然这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但也可以看出早期道教对社会政治的关心,并非是完全的出世。 三、金丹派与《周易参同契》的卦爻象征模式 金丹派或称丹鼎派,它的产生有深远历史根源。 汉武帝秉承秦始皇求神仙方术的癖好,促进了汉代社会神仙方术的勃兴。 汉末,金丹道派的逐步形成。 葛洪《抱朴子·金丹篇》称: 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余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经》一卷。 余师郑君(隐)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余亲事之(指郑君),洒扫积久,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诸口诀。诀之不书者。江东先无此书,书出于左元放,元放以授余从祖,从祖以授郑君,郑君以授余,故他道士了无知者也。 这里所说的是汉末金丹派的传授源流。 在诸金丹经典中,尤其应注意的是《周易参同契》。 (一)《参同契》的作者及书名含义 《周易参同契》,一般略称《参同契》。 作者魏伯阳。葛洪《神仙传》: 魏伯阳,上虞人。贯通诗律,文辞赡博,修真养志。约《周易》作《参同契》。桓帝时,以授同郡淳于叔通。 第五章 道教产生及其早期哲学 【学习目的】 了解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历史背景;掌握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主要哲学思想;了解道教早期符法派的产生过程,认识《想尔注》的宗教哲学内容;了解金丹派道教的产生情形,认识《周易参同契》的结构特征,掌握其卦爻象征旨趣。 汉代时期,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家思想获得了大发展,但原有的各种信仰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因为董仲舒一派学者所宣导的儒学本不是先秦纯正的孔孟之学,它已掺杂了大量的神秘性内容,神仙方术与谶纬都成为其吸纳的因素。 尽管王充等人对谶纬神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但天灾人祸的流行则造成了新的宗教产生的土壤。 道教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 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以先秦道家思想为母体,又吸收谶纬神学、墨家学说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而成。 其宗旨是力图通过一定的修炼途径而变化人的气质,从而延年益寿、羽化登仙。 道教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进程。先是由一些“好道者”制作神书,然后发展为有组织的信仰。 一、《太平经》的哲学思想 《后汉书·襄楷传》称: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旨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太平清领书》就是《太平经》,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总计170卷。 (一)《太平经》对易学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和发挥 元气,阳也,主生;自然变化,阴也,主养凡物。 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而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 今天乃自有四时之气,地自有五行之位,其王、相、休、囚、废自有时,今但人兴用之也。安能乃使其生气,而王相更相克贼乎? 《太平经》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造作理论,提出了“三和相通”的命题,形成一种特色。 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恍恍未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天地。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万物。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 (二)“太平世道”的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