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较诗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 课程编码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范围:本科 学时数:36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2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考核方式:考查       制定单位:文艺理论教研室 制定日期:2004年12月 执笔者:王杰 一、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比较诗学即指比较文艺学。诗学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诗学是相对于小说学、戏剧学而言的诗歌学,广义的诗学则以整个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现象为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的《诗学》(poetics)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与《文学概论》是基础与深化的关系;与《比较文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饶芃子等著:《中西比较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叶维廉著:《比较诗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3。 厄尔·迈纳著:《比较诗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让·贝尔西、伊·库什纳等主编:《诗学史》(上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朱光潜著:《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周发祥著:《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王岳川著:《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金丹元著:《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陈旭光著:《中西诗学的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饶芃子主编:《比较文学与比较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 曹顺庆著:《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 曹顺庆著:《中西比较文论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刘若愚著:《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张隆溪著:《道与逻各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刘小枫著:《拯救与逍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余虹著:《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 潘知常著:《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周来祥、陈炎著:《中西比较美学大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杨乃乔著:《悖立与整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刘介民著:《中国比较诗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比较诗学的本体论(ontology)视域ontology)的任何研究,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诗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文学艺术的诗性根基,也即是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比较文学似乎被误解了,大家都随便找两个作品,一个外国的,一个中国的,拿来对比,指出其同其异。但是这个异同说明了什么呢?你对文学研究贡献了什么呢?任何两个作品拿来做比较,都可以比出一些异来,一些同来。ontology)根基,这是我们提出文学判断的价值出发点,正是借助这个出发点,我们可以进行理论互阐。通过互阐,揭示其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并进而揭示它对人类文学精神作出的新贡献。但是这个本体论根基需要在通晓东西方文学、美学和哲学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这个根基也就是诗学。 比较诗学是关于比较文学的形上思考 比较视域比较视域的英文写“comparative perspective”,这个概念在西有关比较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的读本中经常被强调。英语“perspective”在比较文学这里是指一种多元观察、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我们把它总称为“视域”。 比较文学研究就是要求研究主体的视域把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汇通,在透视中追寻双方结构体系中的内在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是双方之间的内在共同关系,这种共同关系可以是事实材料关系、审美价值关系或学科交叉关系。关于这种共同性,我们也可以换用另外一个术语来指称:“共通性”。叶维廉主张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在汇通中把东西方两种文化美学传统进行互照、互对、互比与互识,以印证双方共同的美学基础(common aestheticgrounds),他所说的“互照、互对、互比与互识”是指源自于比较视域的内在透视。这实际上就是以比较视域在双向的透视中寻求中西文化内在的“亲近”、“亲合”、“和协”、“齐同’、“并列”与“相连接”的共同规律。如上所言,我们也可以把“共同规律”替换为另外一个术语来表达:“共通规律”。 比较视域定义那就是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个民族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