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原虫 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黑热病原虫 课件

利什曼原虫 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虫,属于动鞭纲,以鞭毛为运动细胞器。 寄生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多种 ; 引起的利什曼病有三种临床类型:;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人体的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引起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全身症状。 ;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色素沉着,并有发热,印度语称Kala-azar,即黑热的意思,故又称黑热病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致病力强,如治疗不及时,常因并发症死亡。 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6; ⒉前鞭毛体:寄生在白蛉的消化道内。染色后,虫体呈梭形,细胞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端,基体在动基体之前,由基体发出一根前鞭毛.;需要两个宿主; ⒈在白蛉体内发育: 当♀白蛉叮咬病人或动物时,血液或皮肤内含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被吸入白蛉胃内→经24小时,虫体伸出鞭毛发育为→早期前鞭毛体→48小时发育为粗短的或梭形前鞭毛体→3、4天后前鞭毛体发育成熟并以二分裂法大量繁殖,数量剧增,同时虫体逐渐向白蛉前胃、食道和咽部移动. 一周后前鞭毛聚集在白蛉的口腔及喙,此时白蛉便具有感染性,再叮刺健康人时,前鞭毛体随白蛉的唾液进入人体。 ; ⒉在人体内发育 前鞭毛体是感染期,感染白蛉叮人吸血时,随白蛉的唾液进入人体皮下组织。 一部分被白细胞吞噬消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粘附途径; 三. 致病: ⒈潜伏期:人感染利什曼原虫后,经4~7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即可出现全身性症状及体征。 ⒉临床症状: ⑴长期不规则发热,常呈双峰热型(上下午各有一次高热) ;13;14; ⑶全血性贫血: 贫血原因: ①脾功能亢进,脾脏肿大可引起脾功能亢进,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血液内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 ②骨髓有巨噬细胞浸润,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 ③免疫性溶血。 ●利什曼原虫抗原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和体内抗体结合,在补体的参与下致溶血。 ●虫体的代谢产物中有1-2种抗原与人红细胞抗原相同。???体产生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与红细胞膜结合,在补体的参与下引起红细胞破裂。; ⑷出血倾向:由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患者常发生鼻衄、齿龈出血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蛋白尿及血尿(为免疫复合物沉积肾脏所致)。 ⑸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①血清白蛋白下降:由于肝脏受损,白蛋白合成明显减少,肾脏受损,由尿中排出白蛋白增加, ②球蛋白上升:因浆细胞大量增生合成球蛋白明显增加,造成两者比例倒置。 ; ◆患者发病期间常出现免疫受损 ,不仅特异性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也受到抑制,如对伤寒甲、乙菌苗的免疫应答显著降低。这可能是原虫繁殖速度太快,产生的原虫数量太多,使机体处于免疫无反应状态有关。 ; ⒊特殊类型的黑热病:除常见的内脏黑热病外,我国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黑热病: ①皮肤型黑热病: 部分病人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或治愈10多年后可发生皮肤型黑热病。; 皮肤型黑热病可分为两种类型: 结节型和称褪色斑型。 我国常见的为结节型。 结节型:病人面部、颈部、四肢或躯干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肉芽肿结节,常被误诊为瘤型麻风。 鉴别:结节不痛、不痒、不溃破,局部皮肤不麻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褪色斑型:皮肤呈暗色丘疹状。; ②淋巴结型黑热病:在我国北京、新疆、内蒙等地有过报道。 临床表现:无黑热病史,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一般如花生米和蚕豆大小)位置浅表,以腹股沟和股部最多见,其次是颈部、腋下和上滑车,再其次是耳后、锁骨上和腋窝等处。局部无明显红肿、压痛,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少数有低热、泛力和嗜酸性细胞增高等轻微症状,多数患者可不治自愈。 淋巴结活检:在类上皮细胞内可查见无鞭毛体.; 四.实验诊断; ⒈病原检查:检出病原体即可确诊。 ⑴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髂骨穿刺简便安全,临床常用。原虫检出率可达80~90%。 ◆淋巴结穿刺:安全,简单易行,检出率46~87% 。由于淋巴结内原虫消失最慢,而且常是复发病灶,所以在评价疗效考核和追踪复发时常采用淋巴结穿刺。常选择腹股沟、肱骨上滑车、颈部等处肿大的淋巴结。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