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田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应用汇报
图5-36. 英391井二氧化碳压裂的人工裂缝高度 第五章 5.8 二氧化碳压裂监测 图5-37. 英391井二氧化碳压裂的人工裂缝产状 第五章 5.8 二氧化碳压裂监测 图5-38. 英391井二氧化碳压裂的统计人工裂缝倾角 第五章 5.8 二氧化碳压裂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压裂的人工裂缝方向明显,方位为北东80.8度,与水力压裂得到的人工裂缝方位大体一致。裂缝的条带性较差,微地震点呈放射状分布,西翼几乎看不出条带性。波及范围较大,观测裂缝长度645.1米,高度37.2米;实际波及范围应为430米、24.8米。 第五章 5.8 二氧化碳压裂监测 为了检测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在大庆油田采油九厂由厂方随机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四口井进行了重复监测,二次监测相差约10天;第2次监测所采用的台站布置完全按照油田的要求。理论上认为,地下裂缝的走向有其固有的分布规律,不会因为台站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二次监测结果应该大体一致。 把每口井的二次观测结果列在一起,可以看出其的一致性和差别。理论上二者应该大体相同。图中,左侧图是第二次观测结果。 第六章 6.1 复测井监测结果 图6-1. 大62-74井二次对比观测结果 第六章 6.1 复测井监测结果 图6-2. 大62-74井二次对比观测的拟合结果 第六章 6.1 复测井监测结果 图6-3. 大66-66井二次对比观测结果 第六章 6.1 复测井监测结果 图6-4. 大72-54井二次对比观测结果 第六章 6.1 复测井监测结果 图6-5. 大86-74井二次对比观测结果 第六章 6.1 复测井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所选的四口井的重复监测结果均有很好的一致性。最大偏差也不超过10度,在理论误差的范围以内。反映测试结果是可靠的。 第六章 6.1 复测井监测结果 安棚碱矿对井井底连通是本技术可靠的最直接证明。 第六章 6.2 本技术可靠的最直接证明 在四川省某地,出于监测要求,我们使用了二套独立系统,监测同一次压裂,检验了系统的对比性。理论上,若监测结果确实反映地下情况,二套系统应该有大体相同的监测结果。实际上,二套系统的计算机屏幕所显示的结果完全一致,得到甲方领导及到场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次监测持续8小时,图6-6是前二小时的监测结果。图中,左侧是第一套系统的监测结果,右侧是第二套系统的监测结果,二者几近相同。 测试结果反映,结果确实来自地下。 第六章 6.3 对比监测实例 图6-6. 二套独立系统的对比监测结果 第七章 吐哈油田注水、压裂监测 截止到2004年9月20日,我们在吐哈油田,应用本技术监测了七口井,有压裂监测,也有注水井。我们各选一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7.1 W5-84井注水前缘监测 前言 我公司的监测队伍于2004年9月9日对吐哈油田W584井的注水过程进行了监测。该井是水平井,监测可以提供优势水流方向、注水前缘、及统计前缘方向。 (井下裂缝连通技术在安棚碱矿的应用 ) 安棚碱矿是较大型的股份制,集开采与加工于一体的制碱企业,设计日产碱800吨。采用湿法采碱,即把清水注入地下,溶碱后汲出,经蒸发浓缩处理提取出碱(NaHCO3,Na2CO3)。初期曾试用单井对流技术,自中管注入清水,从环套空间汲取碱液;由于注入的清水在地下停留时间过短,虽经二次循环,碱液仍低于合格浓度(73.5 g/L),该技术被放弃。以后曾试用单井吞吐技术,注入清水后,焖井,再把碱液汲出;采用注水5小时,焖井4小时,返卤3小时的工作制度,碱液浓度可以满足生产需要(110-120g/L),但生产过程间断。由于注入清水接触面积小,碱液含碱浓度递减快,也很难完成设计产量。如何连续、高效的汲出合格碱液,成为安棚碱矿的生产瓶颈。实现注入井与采出井长距离井底裂缝连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 第五章 5.4 对井井底连通实例 为此,安棚碱矿与我公司合作,采用井底裂缝连通技术,请多年从事油田人工裂缝监测工作的北京科若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现场监测。由监测确定与注水井连通的裂缝,把采液井打在裂缝上,以实现井底裂缝连通(1)。该项研究于2001年1月启动,4月初监测队伍进入现场,5月初结束。 设计井底距离1000米,分二段进行连通。即在S31井注水,用微地震监测方法测定裂缝后打出S32井;再在S32井注水,检测出裂缝后打出S33井;S31井与S33井间的井底距离大于一千米。目前已实现二条千米裂缝带连通,一条自S31井、经S32井、到S33井,另一条自S41井、经S42井、到S43井。井底裂缝连通的实现,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