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冻土-生态耦合作用的冷生土壤过程与反馈-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PDF

寒区冻土-生态耦合作用的冷生土壤过程与反馈-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寒区冻土-生态耦合作用的冷生土壤过程与反馈-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省科技进步奖-- 自然科学类: 项目名称:寒区冻土-生态耦合作用的冷生土壤过程与反馈 一、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我国高海拔和高纬度寒区占国土面积的43% ,世界范围内寒区分布面积占据 陆地面积的47% 。寒区具有巨大的冷储效应而作用于地表各圈层,由于缺乏对变 化环境下冷生土壤物质和能量循环变化机理及其环境反馈的深入认识,严重制约 了对寒区响应全球变化的准确判识和科学应对能力的提升。王根绪博士是中科院 百人计划研究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以及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寒区生态学与陆表环境领域的研究。由王根 绪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在过去20 多年对寒区陆表环境过程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丰 硕成果,本项目是在一系列研究基础上的代表性成果。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较为 系统的寒区冻土环境-生态-冷生土壤相互作用理论范式、分析方法与数值模式; 系统揭示了冷生土壤对冻土环境与高寒植被生态关联变化的响应过程与驱动机 理,明确了外部环境变化下水热耦合过程对冷生土壤正逆演化的控制作用,发展 了基于土壤水热耦合过程的寒区生态模型,深化了变化环境下冷生土壤碳库形成 与稳定维持机制的认识;阐明了冻土环境作用下任何外部干扰对寒区生态系统的 链生放大效应;通过定量刻画生态正向演替与冻土环境保护的关系,明确了寒区 不同生态系统对干扰的脆弱性和恢复力等,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这些创新成 果无疑将有利于推动寒区生态学和寒区陆表环境过程这些新型交叉学科的发展, 并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做出贡献,也将对我国寒区应对全球变化的可 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特此推荐王根绪研究员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申报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自然科 学类奖,并保证申报书各项内容的真实性。根据成果水平及其产生的学术影响, 推荐为自然科学类奖一等奖。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在寒区冻土-生态耦合作用关系与机制、冷生土壤关键过程与反馈、 寒区生态系统对冻土-冷生土壤协同变化的响应过程等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 成果整体上在解决上述寒区面临的科学前沿挑战方面取得了开拓性进展,夯实了 多圈层作用的寒区陆表环境变化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冷生土壤学和冻土生 态学研究领域,提升了寒区应对全球变化的科学支撑能力。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 的高度认可,8 篇代表性论文他引超过1380 次,被Nature、GCB 等SCI 顶级学术 刊物他引超过520 次,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寒区特殊的冻土环境-生态耦合作用关系与机理的认知方面取得突破,发 展了冻土-生态互馈关系的定量模式,深化了多年冻土与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 化协同响应的理论认识。 揭示了冷生土壤对冻土环境与高寒植被生态关联变化的响应过程与驱动机 理,明确了外部环境变化下水热耦合过程对冷生土壤正逆演化的控制作用,发展 了基于土壤水热耦合过程的寒区生态模型,深化了变化环境下冷生土壤碳库形成 与稳定维持机制的认识。 揭示了寒区生态系统对冻土环境和冷生土壤协同变化的响应规律与机理,阐 明了冻土环境作用下任何外部干扰对寒区生态系统的链生放大效应;通过定量刻 画生态正向演替与冻土环境保护的关系,明确了寒区不同生态系统对干扰的脆弱 性和恢复力。在寒区生态保护区建设、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及重大咨询建议中 发挥了重要科学支撑作用。 三、客观评价:  该项目定量给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环境过去 50 年来的变化过程和驱 动机制以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厘清了气候变化通过生态和地貌因素的差异, 对冻土环境影响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轴向上的不同作用机理,吴青柏、王根绪论文 (附件1、2 、4 )被他引达到690 余次,SCI 他引207 次 (附件17),被IPCC 第 五次评估报告中,多次引用,成为支撑全球范围内有关山地冻土变化及其对气候 变化响应特征的主要依据 (附件30 )。在发展寒区陆面过程模式中作为重要的理 论依据和模式有效性的验证数据而大量引用 (附件12),也被作为InSAR 确定活 动层厚度时空变化新方法研发的重要基础文献,并用于检验这一新方法的正确性 和有效性的依据(附件21)。  本项目相关研究结果已成为认识中国冻土变化对对碳循环影响的权威和 代表性证据,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研究中国多年冻土地区土壤碳库动态的成果均以 本项目王根绪和吴青柏的论文为依据。王根绪有关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库格 局与变化的单篇文章(附件7),被他引365 次,其中SCI 他引131 次(附件17), 国际著名的土壤学家 Jame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