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概论_第六章
第六章 课 程 余南宁 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的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唐宋时期孔颖达: “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小立课程,大做工夫) (“课程”的意思是以一定程式来授事 )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 ,词根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赛跑、旋转。后转义为教育术语,隐喻为“一段教育过程” 。 二、课程理论流派(略)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名著仔)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通常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内容包括:学科的设置,学科设置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学周的编制等。 三、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中国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 打破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 .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对隐性课程的认识 学生在隐性课程的活动中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隐性课程既可能是计划的课程,也可能是非计划的课程 校外教育机构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不能称之为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既可能是一种教育活动,也可能是一种学生自发的学习活动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隐性课程并非与正规课程相对,也不属于非正规课程范畴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是依据课程的不同属性对课程所作的分类,它们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交叉关系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区分的关节点是课程的呈现方式 (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着的作用 五、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定义 定义很多。 1、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把课程评价与学业评价融合在一起, 把课程评价与学业评价划分开, 把课程评价等同于学业评价。 对课程评价的不同界定将决定教师教学的不同取向。 2、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学业评价”主要指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可以了解学生学业的进步或退步状况,掌握教学与学习效果。 “测量”是学业评价的一种特殊手段,它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做出评价。 “课程评价”是一个最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而且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就外延大小而言,“课程评价”的外延最大,“学业评价”其次,“测量”最后。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课程本身的缺陷、学生的学习困难以及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此作为完善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需求 (二)科学知识的进步 (三)儿童身心的发展 十二院校教材:影响因素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二、国外课程与教材的发展趋势 (一)人性化与个性化 (二)综合化与微型化 (三)现代化与未来化 (四)基础化与实践化 第四节 我国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原因 二、课程改革的推进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 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