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2817539621.doc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2817539621.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2817539621

江苏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 (征求意见稿) 目 次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63947264 1 总 则 PAGEREF _Toc263947264 \h 1 HYPERLINK \l _Toc263947265 2 术 语 PAGEREF _Toc263947265 \h 2 HYPERLINK \l _Toc263947266 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PAGEREF _Toc263947266 \h 4 HYPERLINK \l _Toc263947267 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PAGEREF _Toc263947267 \h 11 HYPERLINK \l _Toc263947268 5 应急转换 PAGEREF _Toc263947268 \h 15 HYPERLINK \l _Toc263947269 附录 A 用词说明 PAGEREF _Toc263947269 \h 16 HYPERLINK \l _Toc263947270 附录 B 应急标志 PAGEREF _Toc263947270 \h 17 HYPERLINK \l _Toc263947271 附录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PAGEREF _Toc263947271 \h 26 1 总 则 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 1.0.3 1.0.4 1.0.5 1.0.6 2 术 语 2.0.1 应急 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2.0.5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中具有独立避难功能的空间单元。 2.0.6 避难场所出入口 能够满足人员疏散、物资运输等安全出入的通道。 2.0.7 为保障避难人员基本生活需求设置的配套设施。 2.0.8 一般设施 为改善避难人员生活条件,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的配套设施。 2.0.9 为提高避难人员的生活条件,在已有的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的配套设施。 2.0.10 场地(所)有效避难面积Ground(Venue)Effective area 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资源的场地(场所)面积中减去不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地(所)使用的面积后的可用于避难场所建设的场地(所)面积,包括人员避难区、综合保障区和出入口集散区面积。 2.0.11 在应急避难场所中,避难人员人均所占有的场地避难面积。 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3.1 分 级 3.1 Ⅰ级应急避难场所、Ⅱ级应急避难场所、Ⅲ级应急避难场所。 3.1.2 3.1.3 Ⅱ 3.1.4 3.1 表3.1.5 各级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要求 项 目 级 别 场地占地面积 (m2) 人均避难面积 (m2) Ⅰ级应急避难场所 50000以上 5~7 Ⅱ级应急避难场所 10000~50000 3~5 Ⅲ级应急避难场所 2000~10000 1.5~2 3.2 选 址 3.2 1、应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和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恶劣区域。 2、场地地形较平坦,周边道路畅通、交通便利。 3、远离城市重要经济目标。 4、应急避难场所离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距离应不小于500m。 5、避开高压线走廊区域。 3.2.2 地震烈度6度以上(含6度)地区,城市开放绿地必须按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其他地区新建、改建1 3.2. 3.3 平面布局 3.3 3.3 表3.3.2 各级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出入口要求 项 目 类 型 数 量 形 式 总宽度 Ⅰ级应急避难场所 4个以上 坡道式 不小于 0.3m/百人 Ⅱ级应急避难场所 2~4个 Ⅲ级应急避难场所 敞开、坡道式 3.3 表3.3.3 各级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道路要求 项 目 类 型 数 量 (条) 路 宽 (m) Ⅰ级应急避难场所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