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单选
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单选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
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
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
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
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
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
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
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
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
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
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
12.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A认识 B运动 C实践 D世界
16.?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
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17.?“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表明()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
18.?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 B从实践到认识
C从经验到理论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9.?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表明了非理性因素的()
A指导作用 B动力作用 C诱导作用 D激发作用
20.?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
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21.?“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B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