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的特殊性与环境史-南京大学社会学院.PDF

环境社会学的特殊性与环境史-南京大学社会学院.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社会学的特殊性与环境史-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5 期 环境与社会 DOI:10.13858/j.cnki.cn32-1312/c.2014.05.004 环境社会学的特殊性与环境史 张玉林 南京 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210093 环境社会学:面对的问题与学养要求 任何一个学科可能都有其特殊性,也即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独自的研究对象和把握方式。虽然没有 了特殊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本文强调环境社会学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说明其存在的理 由,而是要突出这门学科所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它所需要的知识的宽度和厚度。这 涉及它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以及与社会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不同。 环境社会学固然属于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但是它的研究对象与传统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很大 差别。我们知道,自19 世纪诞生以来到20 世纪中期,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社会”,它包括了政 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等,但并不包括自然,或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它基本上排除了“环境”,至多只是 把环境当做一个给定的、而且往往是不变的社会条件或背景。与此相对,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却触 及更广,不管是将其界定为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还是环境问题中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于整体上将它看 做“研究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都超出了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它同时涵盖了“环境和社会”。这简直 是“以小吃大”,虽然看上去显得矛盾。这也意味着,“环境社会学”的成立,主要是建立在“用社会学的 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层面的表述,至于它的研究范围和相应的综合性,是超过其母体学科的。 那么,研究对象的这种差别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环境社会学的第二个特殊性:除了要采用 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视角之外,还要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视角。更确切地说,不只是理 论、方法和视角,而是超越了理论、方法和视角的更为深厚的学养。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研究者都要具备所在学科所要求的相应的学养,否则只能扮演南郭先生。但 是每个学科的学养要求并不一样,在知识结构、知识的宽度和厚度方面有很大差异,自然科学家可以 非常“专业”,而社会科学家就必须达到“知识渊博”的程度。就环境社会学而言,由于它面对的是环境 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环境问题”又几乎是无所不包的,涉及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这两个都 异常复杂的巨系统,包含了太多的要素或变量,因此对研究者的学养要求也就比社会学以及其他分支 社会学的要求更高。比如,研究阶层、组织、宗教等问题,未必需要生态学、环境学的知识,也未必需要 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但环境社会学却不仅需要将生态学、环境学列为必修科目或需要补课的科 目,而且在面对具体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还要充分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把握仅凭感官和 “参与观察”难以感知到的河流、土壤的污染程度,了解相应的污染要素和污染机制、连锁效应,然后才 能进入社会层面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再比如,在面对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时,需要了解“生态 足迹”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研究结论,以便更为切实地、而不是空泛地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21 环境社会学的特殊性与环境史 当然,在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时,必须注意到围绕许多问题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比如气候变 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变化幅度、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但确定性和共识还是广泛存在的。与此同时,不 确定性和争议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关注和借鉴,相反,它所折射的“复杂性”以及所包含的复杂的利益关 系,恰恰是需要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问题。 上述看法主要是从面对环境问题时“跨学科”的必要性而言的,强调的是知识的宽度,也暗含着对 于细碎化的学术分工导致的思维的单一化(缺少整体观)、知识的碎片化的批评。鉴于环境问题可能是 最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领域,环境社会学者需要认识到其母体学科存在的局限,仅仅从社会学的理 论和知识库存中吸收营养,将造成营养不足和营养失调,从而无法充分认识和理解复杂而又严峻的环 境问题。而在“超越社会学”进行吸收、借鉴以及知识的整合时,尤其需要从环境史吸收营养。进一步 说,不单是吸收和借鉴,而是需要与环境史“接轨”。 为什么要与环境史接轨? 或者“一切社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