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教程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教程精选

中医诊断学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 1 畏恶风寒 概念 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历代文献有quot恶寒quot、quot恶风quot、quot畏寒quot之称。有认为quot恶风quot与quot恶寒quot不同,quot恶寒quot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 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阳盛格阴恶寒与阳虚阴盛恶寒:两证虽均有恶寒肢冷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完全不同。阳盛格阴恶寒是由于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所致。主要表现为热极似寒的症状,患者虽有恶寒肢冷、脉沉之症,但属假寒而以烦渴喜冷饮、胸腹部扪之灼热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等真热症为主,其本质是阳盛于内而格阴于外。治宜清里泻热,方选白虎汤或承气汤类化裁,俾里热一解,外寒即和。阳虚阴盛恶寒由于劳倦内伤,或久病正气日削,使人体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弱,阳不制阴,阴寒内生。故既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证,又有恶寒肢冷、尿清便溏、舌淡脉迟等阳虚证。其治疗原则为温阳祛寒,如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方选右归饮等脾阳虚者宜温运脾阳,方选附子理中丸等心阳虚者宜温补心阳,方选桂枝甘草汤加减。 痰饮内停恶寒:病由痰饮停滞于体内,或胸胁,或肠胃,或四肢,痰饮为阴邪,寒饮内阻,阳气不能宣通,故见恶寒等症。临床根据痰饮停留部位不同,表现也不一。如饮停胸膈,则以咳唾痰涎、喘息抬肩为主症饮停协下,则以协痛不能转侧为主症饮停肠胃,则以肠鸣沥沥为主症饮停四肢,则以身体疼重、肿胀为主症。治疗原则是通阳化饮,方选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大小青龙汤、木防己汤等等。 疮疡恶寒:恙由外感火热之邪,或过食膏粱厚味,或外来损伤等,以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经络壅塞不通而发病。恶寒为邪正相争剧烈、邪毒鸱张之象,一般比较短暂,旋即发热,局部则红肿灼痛。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可用味清毒饮、仙方活命饮之类。 寒疟恶寒:本证为阳虚湿困之体,复感疟邪,里寒极盛,阳气运行受阻,故表现为但寒不热,或寒多热少。寒湿困脾,运化失职,故神疲肢倦,舌苔白腻少阳之气不行,故胸协痞满脉象弦迟为疟邪内伏之象。本证之恶寒以休作有时,一日一发,或二日一发为特点,易与他证鉴别。治疗宜祛寒截疟,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常山、草果等。 恶寒的鉴别,必须分清表里。上述七个常见证中,风寒束表为表证,寒疟为半表半里证,其它各证均为里证。一般来说,表证恶寒多伴发热,且其恶寒得暖不减,需汗出邪达,恶寒方罢半表半里证之恶寒, 有体作有时的特征疮疡恶寒虽与发热同见,不能概为表证里证恶寒多不伴发热,得暖则减,以阳虚为多见。 文献别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quot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quot quot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quot 《医宗必詨.伤寒》:quot恶寒,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不欲去衣被。发热恶寒者,阳也,羌活冲和汤。无热恶寒者,阴也,理中汤。下证悉具,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先解表而后攻里,下后不解,发热而渴,恶寒,白虎汤。恶寒而呕,心下痞者,五苓散。汗后恶寒,虚也,芍药附子甘草汤。背恶寒,表未解也,葛根汤。背恶寒而潮热,柴胡加桂汤。口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背恶寒,潮热,腹满,小承气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