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对传统形神观念的改造及六朝诗学中的重神观念.doc

论佛教对传统形神观念的改造及六朝诗学中的重神观念.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佛教对传统形神观念的改造及六朝诗学中的重神观念

论佛教对传统形神观念的改造及六朝诗学中的重神观念 2007年第4期 总第163期 兰州学刊 LanzhouXH#kan No.420o7 Genera1.No.163 ?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论佛教对传统形神观念的改造及六朝诗学中的重神观念 陈建农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传统的形神观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把精神现象的复杂性简单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问题的论争揭示了 精神价值和意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引起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高度重视,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从佛教的重神观念发 展到刘勰的神思说,审美虚静论的提出起了关键的作用,反映了人们的重神观念在文学理论上走向自觉. [关键词]佛教;形神观念;改造;六朝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07)04—0153—02 作者简介:陈建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与文论. 在东晋佛教兴起以前,形神问题在诗论中很少被人关注,不 但没有出现将形和神对举的情况,甚至也很少单独使用神这 个概念,而是多用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如气,韵,风, 骨,兴会等,或者与神组成神道,神理,神明,神 思,风神,神韵等词语.这不仅仅反映了文学和绘画这两 种艺术形式的差别,也与文学理论自身的传统密切相关,也就是 人们常说的重道的观念(如诗言志),《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就 是《原道》篇.而道与神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道之玄 妙莫测即为神.孔颖达《周易正义》云:神之为道,阴阳不 测,妙而无方,生成变化,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刘勰在《文心雕 龙?原道》中说: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 理而设教.篇末的赞云: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可见,道心 即是神理.这种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与佛教相结合,形 成了一种特有的重神观念,并对中国传统的形神观进行了改造. 中国传统的形神观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它把人的精神看 成是元气的一种形式,以气之聚散解释人的生死,人之生,气之 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又以天地阴阳 之气或气之精粗清浊来解释人的精神和形体的形成,如汉代王 充认为:夫人之所以生者,阴阳气也.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 精神.(《论衡?订鬼》);又说:人之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 常之气也.(《论衡?论死》)而随着形体机能的丧失,精神的作 用也就随之消亡,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能为精气者,血脉 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论衡?论死》) 因此,形尽则神灭.到了南朝齐梁时期,范缜以玄学的体用观为 基础,坚持形神一体,强调形质神用,使神灭论在理论上更 加完善.但是,这种观点过于看重精神和生命活动存在的物质 基础,而把精神现象的复杂性简单化,缺乏对精神价值和意蕴的 深刻认识,因而不能理解精神作用的另一面,即它还具有超越时 空一以贯之的传承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问题的论争 中,神不灭论者就常以薪火为喻来说明这一点.如郑鲜之认 为,火的存在固然离不开薪,但火的性质(火理)并不依赖薪 而存在,若待薪然后有火,则燧人之前其无火理乎?火本至阳, 阳为火极,故薪是火所寄,非其本也.神形相资,亦犹此矣. (《神不灭论?弘明集》卷五) 佛教就其基本的教义而言,否认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 (神),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都处 在无始无终的因果关系中,诸法皆空,当然神也是空的.因而在 西方学术界有人甚至认为它是惟一的无神论的宗教.但它毕 竟是宗教,宗教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把这一点贯彻到底(因为 它必须使佛教徒有一个坚定的精神信仰,才能吸引众多的信 徒),因而又强调彼岸世界的真实性,承认在现象背后有一种真 实的存在(真谛),承认有一种最高的智慧,是产生一切万物的根 本识(阿赖耶识).因此,以慧远,宗炳等人为代表的佛教信徒站 在神不灭论者的一方,更强调精神存在的独立性和本体意义.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中说:神也者,圆应无 主,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 变;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慧远认为神是独立的非物质 的实体,与形气根本不同,夫神者何也?精极而为灵者也,当 然也就无所谓生死之说,人们不明白神和形的这种区别,把两者 都归结为气的聚散,这是很可悲的:论者不寻无方生死之说,而 惑聚散于一化,不思神道有妙物之灵,而谓精粗同尽,不亦悲 乎?(按:无方,代指神,神无方无主,故神无生死.)从宣扬 佛教的立场出发,把神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然,慧 远所鼓吹的形神观大大神化了人的精神活动,是对中国传统的 形神学说的改造.②宗炳发挥了慧远神妙形粗的观点,指出神不 是由形所生,而是与形暂时相合,它既不随着形的产生而产生, 也不随着形的灭亡而灭亡,即所谓神非形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