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制约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制约因素

谈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制约因素 311800浙江省诸暨中学 石 磊 摘要:目前,学生课堂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很少提问,而且年级越高提问越少。如果几年的学校教育最终是让学生提不出问题,这无疑是教育和教育者的悲哀。本文根据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四个制约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乃至创新能力将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提问 制约因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学生课堂提问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很少提问而且年级越高提问越少。如果几年的学校教育最终是让学生提不出问题,这无疑是教育和教育者的悲哀。那么,制约学生课堂提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显然,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乃至创新能力有现实指导意义。 1好奇心理是学生提问的原动力 人的生命活力来自人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来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件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许多心理学家,尤其是认知派的心理学家都强调内在动机的作用,他们认为机体在没有平衡的需要和外部刺激的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内在推动去进行活动。他们的研究表明:增强个体与单调环境的接触,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性,能动地探索环境,搜集信息,并试图将信息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且,个体从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得到的信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意识到差异和矛盾,形成好奇性,并改正不和谐的活动。好奇性和求知欲正是学生提问的原动力。 好奇性人皆有之。人自从呱呱落地一刻起,就张开一双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身边的世界。儿童学会语言思维后,他就对主体和客体世界充满了好奇,常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难怪有人称“儿童就是哲学家!”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对孩子的这种问题意识并不关心:“你长大就知道了”。当儿童接连追问“为什么”而大人又回答不了的时候,大人往往回敬一句“毛孩子哪来那么多的为什么?!”孩子的好奇性开始受到打击、扼杀。有人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结果如下: 序号 项目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① 课堂上经常主动向老师提问 13.8% 5.7% 2.9% ② 遇到问题时自己总能 找到解决的办法 73.2% 71.2% 68.9% 分析上表数据:问题①表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那么,是不是年级越高懂得越多问题越少呢?相关的问题②表明,年龄越小,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越高。可见高年级学生既缺少问题,又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证明:好奇性如果得不到满足,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护和引导,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宝贵的素质就会逐渐衰退以致消失。 由此可见,好奇性虽然是先天性的,但是可以被后天所培养,同时也可以被后天所抑制。所以,我们在好奇性问题上并非完全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启示我们,学生的好奇性犹如播种在土壤中的种子,需要适当的温度、水分和阳光等条件,才能发芽、生根、结果一样,它们只有在一定的时间、适当的情境中得到激发,才能喷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和家长需要对此倾注人文关怀和提供外部环境[2]。美国人凯勒提出了增强好奇性的几条处方:①运用新奇的、不一致的、矛盾的、似是而非的事件。②运用逸事趣闻等来增加学习内容中的个人形象感、情绪性。③运用类比的方法促使陌生的事物变熟悉及熟悉的事物变陌生[3]。这值得我们仿效。 2课堂民主是学生提问的释放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的思考、行为决策都缺乏自由和宽容条件的人能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和创新的行为策略。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当对个人的表彰是以顺从为条件时,创造性强的人的偏离常规的思想就会被贬低而受到抑制。对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性思维。心灵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自由。有人说,一只颤抖的手是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的,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颗恐惧的心是提不出问题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具有高度民主的、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课堂气氛,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缺乏民主、气氛沉闷、情绪压抑,不利于学生潜在着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的挖掘和开发。在新世纪里,我们似乎需要重新理解“师道尊严”的涵义,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向学生提出“三不迷信”、“三怀疑”、“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