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教材3.1.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教材3.1.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松花江畔会之所以出现如此悲惨的景象,是因为: 第三单元 第一课 第一目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1.日本是如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的? 2.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没有波及日本? 日本想如何摆脱这次经济危机? 3.日本曾经对中国发动过哪些侵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原因: 为了转嫁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 德意日 罗斯福新政 发动侵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经过 日军 ①预谋 ②借口 蓄谋已久 国民党: 奉命不抵抗 结果: 东北沦陷 (1)当日军不断制造事端,挑衅中国军队是,国民党政府正忙于何事? (2)面对日军的挑衅,国民党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东三省沦亡 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了什么恶果? Q:结合地图,说一说日本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分析日本为什么要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 Q:依据地图,想一想,失去东北三省会给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东北三省地理上离日本较近,同时,也可以此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基础。 使华北失去屏障,加速日本侵华进程。 讨论 一、“九一八”事变 各方反应 民众的反映 ①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 ②北平青年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③《义勇军进行曲》迅速流传开来 中共的主张: 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反应: 发动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 该曲创作于1935年,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片尾主题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里,这首歌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不朽的民族赞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态度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二、西安事变 时间: 地点: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前来“督剿”的蒋介石,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结果 ①中共主张和平解决。 ②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③蒋介石得到释放,张、扬遭到软禁。 意义 ①国共之间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 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该“杀蒋”?还是“放蒋”?(结合课本P72资料1分析) 处死蒋介石,中国就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有利于其进一步霸占中国。 博古(左)、叶剑英(中)、周恩来(右) 宋美龄飞赴西安展开救夫行动 中共派周恩来等人去西安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要意义? 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一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小组讨论: 毛泽东曾说,“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发展方向转换的枢纽”。周恩来则说,张学良和杨虎城都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为什么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西安事变和张、杨二人评价如此之高? ①西安事变把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它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 ②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张、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重,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 讨论 Q:在今天的和平条件下,学习这段历史有什么现实意义? ①了解过去 ②认识现在:当前虽然是和平时期,但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很多,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就是其中之一。 ③把握未来:我们学习这段历史,一是要警惕悲剧的重演;二是要了解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的历史教训,为第三次国共合作创造条件。 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