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哲学通论第2版宋志明著课件.ppt
2、理学家的本体论学说 2、1、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而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变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2、2、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2、3、二程:“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2、4、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3、王夫之的本体论学说 3、1、理气统一:“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3、2、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五、本体的内在性:禅宗与心学 §禅宗的中国特色 §心学派的本体论学说 1、禅宗的中国特色 1、1、佛性本觉:“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1、2、顿悟成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1、3、佛教的人性化、人间化。 2、心学派的本体论学说 2、1、陆九渊:“心即理”。 2、2、王阳明:“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思考题 1、? 简论先秦道家的本体论思想。 2、? 简论佛教本体论思想的中国化。 3、? 简述王夫之的本体论思想。 参考书目 1、?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立文主编:《道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第六章 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 §传统辩证法的类型 §两一关系的理论研讨 §传统辩证法的现代价值 一、传统辩证法的类型 §老子的贵柔辩证法 §孙武子的尚刚辩证法 §儒家的执中辩证法 1、老子的贵柔辩证法 1、1、矛盾原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2、否定原理:“反者道之动。” 1、3、应付原则:“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2、孙武子的尚刚辩证法 2、1、抓主要矛盾:“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2、掌握主动权:“为敌之司命”。 2、3、灵活性原则:“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3、儒家的执中辩证法 3、1、孔子的中庸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3、《易传》:“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二、两一关系的理论研讨 §强调“分”的倾向 §强调“合”的倾向 §主张分合统一 1、强调“分”的倾向 1、1、早期的说法 1、1、1、史墨:“物生有两。” 1、1、2、老子:“一生二”。 1、1、3、杨上善:“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1、2、邵雍:“太极既分,两仪立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 1、3、朱熹:“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1、4、夸大对立性的倾向。 2、强调“合”的倾向 2、1方以智:“‘交’也者,合二而一也。” 2、2、夸大统一性的倾向。 3、主张分合统一 3、1、张载:“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3、2、王夫之:“合二以一者,为分一为二所固有。” 三、传统辩证法的现代价值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朴素形态的辩证法 §与唯物辩证法相通 思考题 1、? 道家辩证法思想的特色是什么? 2、? 兵家辩证法思想的特色是什么? 3、? 儒家辩证法思想的特色是什么? 4、? 张载如何看待两一关系问题? 参考书目 1、? 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1989。 3、? 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第七章 中国哲学的知行观 §重行的优良传统 §知先行后说 §知行合一说 §行可兼知说 §传统知行观的现代价值 一、重行的优良传统 §知行的含义 §先秦儒家的重行思想 §墨家的重行思想 §道家的重行思想 §扬雄和刘向的重行思想 §王充的重行思想 §禅宗的重行思想 1、知行的含义 1、1、广义的知识论。 1、1、1、对于目的的清楚了解和准确定位 。 1、1、2、天德良知:关于道德价值的知识 。 1、1、3、闻见之知:关于事实的知识 。 1、2、“行”的含义。 1、2、1、同我们现在说的“实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