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共27张PPT)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思考: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1个细菌每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 细菌数量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时间分钟 (2)根据上表,写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1)请你计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 N=2n 2 4 64 128 256 512 16 8 32 (3)将数学公式(N=2n)变为曲线图 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有哪些优缺点? 直观, 但不够精确。 数学模型 数学方程式(精确) 曲线图(直观)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细胞每20min分裂一次 资源空间无限多,细菌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内容: 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二、种群增长的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模型假设: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种群起始数量为N0 )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Nt=N0 λt 1859年,一个英格兰的农民带着24只野兔,登陆澳大利亚并定居下来,但谁也没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个澳洲“客人”的数量呈指数增长,达到6亿只之巨。 实例一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时,人们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环颈雉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右图)。 实例二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①模型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A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 中能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又称K值.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实例: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如何绘制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 A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量最大 。 应用: 讨论: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思考: (1)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 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种群数量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在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在有限环境下的种群增长) K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环境阻力代表自然选择的作用。 总结 (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必修3第3章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共计26张2013江苏高中生物优质课).ppt
- 人教版必修3第3章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共23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3第3章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共29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3 通过神经调节.ppt
- 人教版必修3第3章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共32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3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共计20张).ppt
- 人教版必修3第3章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共75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共20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共35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共27张PPT).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