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洋水师论文
北洋水师的兴衰
摘要:一个多世纪前,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舰队含恨覆灭,但这支曾经取得世界第、亚洲第一荣誉的舰队,连同那些铁骨铮铮、有敌无我,最终在实力悬殊的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海军将士们却永远留在了每个炎黄子孙心中。“定远”号、“镇远”号震慑敌胆的名字那驰骋在大洋之上的战舰百年过后的今天,大沽船坞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的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汝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海军衙门关防黄模 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外甥)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北洋水师负责守卫京师,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水师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广东水师负责福建、南海。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 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0年成立的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虽然不是清朝第一个成立的近代海军学校,但由于课程设置合理、教育质量高,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出色的海军教育学校。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中,都有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在任职,如“济远”舰鱼雷大副穆晋书(天津人,又在天津水师学堂毕业)、鱼雷二副杨建洛、驾驶二副黄祖莲、学生黄承勋;“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枪炮二副韩锦、三管轮王举贤;“来远”舰鱼雷大副徐希颜、船械三副蔡灏元,甲午战前调任“广丙”驾驶二副。在大家广为熟知的邓世昌统率的“致远”舰,天津学生更多。“致远”舰帮带大副陈金揆、鱼雷大副薛振声、“致远”鱼雷二副黄乃谟、鱼雷三副杨澄海、船械三副谭英杰,这些校中学友,军中同船,在海战中也是英勇拼杀,更是在海战中奋力歼敌壮烈殉国。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书写了闪亮的一笔。 天津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当年北洋水师成军时的重要基地,其主力舰艇“定远”、“镇远”、“济远”等全部都是在天津大沽海面接收的。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军事史编委会有关人士介绍,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已拥有舰艇25艘,基本上具备成军条件。同年八月,清政府颁发《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北洋海军成军。天津作为一个军事重镇,是北京的门户,李鸿章极为看重,于是在北洋水师成军时,就成为了其主要的军事基地。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镇远、济远从德国归国后,就是由丁汝昌在天津接收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初五,“定远”、“镇远”、“济远”三舰到达大沽口,十月十一日(农历),李鸿章率丁汝昌等人验收军舰,次日出海试航。当天北风劲吹,波涛汹涌,但是舰船行驶十分平稳,李鸿章非常满意。他在十月十八日的奏折中向清政府报告了这些船的优点。原本从英国订购的后继舰“致远”、“靖远”和从德国订购的“经远”、“来远”在建成后也要在天津海面试航,由于大沽口封冬,才改在了厦门过冬,但天津水师学堂的陈京莹等人被调至各舰编制下,并远赴英、德两国,驾驶军舰回国。1887年七月二十五日(农历),飘扬着清政府龙旗的“致远”等4舰,由马尾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的历届毕业生组成的舰员,在邓世昌、林永升等人的带领下起锚回国,加入北洋水师,成为清政府进口的最后一批主力巡洋舰。济远管带临阵逃水师学员撞吉野甲午海战中,最为让人熟知的恐怕就是“致远”舰和它的管带邓世昌了。当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