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控制论文 绪论
第1章 绪论
工程上对传统的焊接认识是将被焊的两工件在熔化的状态下,通过焊料使被焊工件结合的一种工艺方法。然而,焊接接头却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接头的夹渣、结合力不高、焊件变形等缺陷。这些都是困扰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航空、航天、空间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关键部件上因材料焊接性较差而影响到部件的安全性、使用寿命以及单材质材料在应用中性能上的缺陷,因此复合材料和异种材料连接结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些材料或结构使用一般的连接方法都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
TLP连接方法的出现满足了这些难连接结构的需要,因而在上述领域中TLP连接方法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1.1 TLP连接技术国内现状
我国的扩散焊和钎焊技术,可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在西安兵马俑出土的铜马车的制造上,就使用了扩散焊和钎焊技术。目前,钎焊材料的生产属于有色金属行业,而电焊条属于黑色金属行业,这两个行业虽有很大差别,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钎焊与扩散焊技术,在原中国焊接协会的二十三个专业委员会中,(现已调整为十三个),是近年来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领域之一。
1993年中国焊接学会在青岛召开“第七届全国焊接学术会议”以来,钎焊专业委员会分别于1994年、1995年、1996年在浙江金华市、湖南大庸市、江苏扬中市召开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钎焊与扩散焊技术交流会,尤其是1998年10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第十届全国钎焊与扩散焊技术交流会,收到论文100多篇。四届会议共收到论文近300篇,其中1994年第七届51篇,1995年第八届58篇,1996年第九届68篇。1998年第十届100多篇。论文逐年增加的同时,参会人数更是一届比一届多。与此同时,1994年国际焊接学会(IIW)第47届年会在北京召开,1994年、1995年中国电子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学术会议,我国钎焊与扩散焊工作者提交的论文总数达到113篇。这些统计数字充分说明了我国钎焊与扩散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采用钛基非晶箔带作为中间层合金,对瞬间液相扩散焊TLP)工艺,接头的组织和性能,元素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测试分析。2500年Smith建议Tutankhamen国王的金质匕首的纪念物上使用该方法。12世纪Theophilus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在公元6世纪,Cellini使用颗粒CuO涂料混合牛脂或胶作为中间层将小金球连接到金质艺术品上,其过程是首先将艺术品在压缩火焰上加热,使得Cu和Au形成共晶体液相,在火焰上均匀化之后,形成无中间层残留的扩散连接结构。18世纪的Little Key to Medieval Arts杂志上也描述了该方法。应当注意的是TLP连接方法最初的应用是建立在同相、同组分系统的基础上的,而现代TLP理论是建立在二元共晶合金系统基础上的。
现代TLP连接方法最初的应用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用来连接Ni基、Co基等各种耐热合金。随着技术和工艺的发展,TLP连接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Ti合金、Ni基、Co基耐热合金、半导体、复合材料、异种材料等使用传统方法连接困难的材料组合。
1955年,Tiner发现在Ag钎焊过程中,经过高温长时间连接,接头中间层没有检测到Ag的存在;并且形成的接头抗剪强度极高,但是可惜的是,他没有继续深入探讨。1959年Lynch等人在应用合金为中间层连接Ti时又出现了该现象。通过一系列微观分析表明,中间层材料在连接过程中发生了过量的溶解,并且最后形成了组织均匀的接头,称之为“有效的只有一种晶界的接头”。
Owczarski在1961年首先提出了和TLP相似的概念。连接Zn合金和304不绣钢时,由于没有合适的钎料,所以将Zn合金和304不绣钢两种材料简单地对接在一起,通过扩散控制共晶反应,Fe,Cr,Ni和Zn在980℃形成四元低熔共晶液相系统。连接形成的接头具有相当的强度和较好的抗腐蚀性,但是韧性较差,分析表明主要是由于在界面上形成了中间金属相混合物。
1970年Hoppin和Berry在连接Ni基耐热合金时提出了活性扩散连接的概念。中间层成分除了未确定的MPD之外(可能是P或者是B),其余成分基本和母材的成分相同。连接了包括Rene80在内的几种Ni基耐热合金,并进行了应力破坏试验,试验表明接头性能相当于母材强度的70%-90%,但韧性较低。
Duvall等人采用Ni-Co为中间层连接Ni基耐热合金,形成了无界面的连接接头,接头有交性达到了100%[9]。
Nieman和Garrett描述了共晶连接作为一种可能的用Cu作中间层低温低压连接Al-b-B复合材料的方法。该方法也可以用来加工Ti-Al接头,接头区域由于出现中间金属相,使得接头只能达到一定的性能。
液相界面扩散连接是在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安全管理人员初复训考核试卷含答案.doc
- 多模态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实践和展望-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开发与应用.pdf
- 电子商务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 VIP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docx
- 数独的社交互动:与朋友一起挑战数独.pptx VIP
- 大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16”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警示学习教育.pptx
- 2017年高考全国2卷理综试题(Word版含答案).pdf
- 医疗服务公司医疗旅游服务合作协议.docx
-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山西大学《生物化学》内部题库练习期末真题汇编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