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改革的九大误区——德育课程十年改革回顾之二.docVIP

德育课程改革的九大误区——德育课程十年改革回顾之二.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育课程改革的九大误区——德育课程十年改革回顾之二

德育课程改革的九大误区——德育课程十年改革回顾之二 湖北省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陈光全 2001 年,我国各级小学的课程表中,写上了崭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志着我国德育课程由知性德育迈入了生活德育的新航程,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回顾、反思德育课程前行的路径,我们高兴地看到经历了十年课改,德育课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德育课程教学会更具魅力。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目前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会逐渐地暴露出来,成为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地障碍。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把教材当作“圣经”,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没有多元交流,没有质疑反馈,没有激情驳辨,没有会心微笑,没有心灵碰撞,没有意义建构,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一问齐答的零假话,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而要走出课堂,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下课铃响了,如同标上了休止符,“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相关课程内容,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走进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却“怕”字当头,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