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三语文教的学案 2
涟水县红日中学教学案
九 年级 语文 编写人: 翟美琴 审核人: 唐寿友 日期:2013.8.23
课题: 鼎 湖 山 听 泉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阅读方法的要领,通过阅读丰富词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吟哦讽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学习与交流
上学年,通过阅读“江山多娇”单元的写景散文,我们在文字里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秀美的阿里山,神奇的南疆密林,绚丽的异域风光。今天我们将阅读谢大光的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他优美典雅的文字里去感受鼎湖山奇特美妙的自然风光。
读文题从文题中尽可能多的获得相关信息,读题生疑:为什么课文题目是“听”泉而不是“看”泉或“观”泉或“赏”泉?查资料了解鼎湖山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
初步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丰富词汇(抄写自己读到的生词重点词,借助工具书弄清其读音与意思,以备后用)。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弄明白为什么是“听”泉而不是“看”泉或“观”泉或“赏”泉?
3.弄清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听得最为真切最为动心动魄?就此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和结构。
4.找出各个景点描写的泉声,反复诵读分析其不同特点,了解作者听泉的过程和感受的不同。
5.通过吟哦讽诵课文内容,深入体味作者感情,理解课文思想内涵。(提示: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重点语段关健语句去解读)
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游览鼎湖山的,听到泉声后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于是很自然的入山寻泉,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青山幽泉,置身其中的作者体会到了什么?寻泉听泉悟泉,泉声洗涤了作者的灵魂,升华了作者的思想,请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文章内容,试着解读作者渗入在文字里的情感与思想内涵。
小结本节课内容。
典型题例
1.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说说选择的理由。
文章开头一句“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答题指导:这句话中,江轮“送”我到肇庆,“送”运用拟人手法,把江轮人格化,生动有情。一个“送”和“冒雨”游七星岩,都写出了作者游兴之浓,富含感情。而后面“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却与前面的游兴形成了反差,让作者失望郁闷。把这些放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又是别有用意的,既交代了行程,又巧妙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写鼎湖山泉声的美妙作了推手。所以我喜欢并选择这些内容来诵读。
2.理解语句的含义。
亭已破旧,无可驻足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此中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
答题指导:
要理解“此中精神”,需从联中的文字探究,更要从联句的由来和它所在的地方探寻了。“无尘半点”而“有碧千寻”,是此处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环境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让人有怎样的体悟,这样一深入思考,就大概可知晓了。
“此中精神”的意思是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五.达标检测
1.音汉互注
肇庆( ) 迸跳( ) 佯作( ) 楹联( ) 拾级( )古刹( )泠淙( )( ) 气氛( ) 童稚( ) 嶙峋 ( ) ( ) 万籁俱寂( ) 怅wǎng( ) ( ) pú( )提 繁yǎn( ) xiá( )想 生意àng( )然 jiǒng( )然相异
2.《鼎湖山听泉》文眼是哪一句?
课文结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听泉要阐述什么道理?
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6.课后诵读课文第8段并背诵描写泉声的文字;整理游记散文写作的一般思路。
六.教学反馈(反思)
涟水县红日中学教学案
九 年级 语文 编写人: 翟美琴 审核人: 唐寿友 日期:2013.8.23
课题: 鼎 湖 山 听 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汲取作者由听泉而生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的做法。
2.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4.品味文中的比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