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陆新生代新儒家的理论特点 现代新儒家第四阶段的发展则在更广泛的意义复兴儒学传统,他们普遍反对熊牟一系新儒家仅将儒学局限于心性之学,由“内圣”开出“外王”来接纳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做法。 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儒化中国”的理论、方针、原则和策略,认为儒学应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全面复兴。比起港台新儒学大陆新儒家显得更有创造性,也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和现实针对性,实已成为当今中国保守主义的中心话语,成为一面政治和文化旗帜。 结 语 儒学内通心性,外透天道,旁彻物情,合内外,一天人,是天人性命一贯之学,是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培养基,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中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也不一个西化的过程,我们必须特别突出现代性中的传统,从民族自身资源中开发出自己的现代性的问题。近年呈现的儒学复兴势头,绝非眼下的偶然性事件,而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事情。这是当今中国的“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 当然,民族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在当今时代,我们培育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需要从传统儒学中吸收精神营养,还特别要有现代新儒家与时俱进的创造转化传统的能力。 我们研究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发展,正是为了捕捉他们提出的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意识,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理解自己的生存状态,形成超越现代新儒家的新结论。 第八章 现代新儒学要义 一、何谓“现代新儒学”? “儒学”是以孔子为宗师,以《诗》、《书》、《易》、《礼》、《乐》、《春秋》为经典,以仁、义、礼、智为基本思想的学术体系。 它在战国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显学,是绵延时间最长,对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派。 儒学 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学,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危机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之慧命自任的知识分子,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位和主导地位,在现时代新的生活方式之下对传统儒学进行重新诠释,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 它主要是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政治的内容。 五四至今不过区区九十年的历史,对于现代新儒学思潮如何界定,在学界还存在众多的争论。 现代新儒学的三种类型 一种是狭义新儒家,以接续孔孟道统,复兴儒学为已任,以服膺宋明理学,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学为主要特征。其中包括梁漱溟、熊十力、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等人; 另一种是广义新儒家,以冯友兰、贺麟、钱穆为代表;甚至一些不公然承认自己是新儒家,但其思想信仰已大部分认同儒家学说,力图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融合西方哲学,谋求中国社会和哲学文化现代化的,也可宽泛地归入其中。 再一种则是儒家解释学者,他们已放弃道统观念,从不同的视角诠释儒学的现代学术价值。 二、现代新儒学的历史由来 儒学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考察现代新儒学的历史由来,可以从儒家思想自身的发生、转进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展开。 儒学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时期 先秦为儒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两汉为儒学经学化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为儒学的玄学化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时期; 宋明为儒学理学化的时期; 清代为儒学的综汇期。 五四以后为儒学的重构时期,亦即现代转型时期 夏商周三代的诸侯邦国的地域性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争鸣中儒、墨、道、名、法、阴阳都曾处于显学的地位,儒家仅是诸子百家其中之一。 先秦是儒学的草创时期 先秦是儒学的草创时期 由孔子所创立,而成为中国文化主干。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和文献整理家,在创立、传播他的思想及教学实践中,以他的思想为依据,对搜集来的大量古代文献作了整理修订,编订“六经”,以“六经”为教 。 两汉——儒学经学化的时期 秦统一六国用的是法家思想,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完成思想统一,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以孔孟之道吸取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派学说而建立的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满足了当时大一统的需要 ,也使得儒家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历史上的汉唐传注之学遵循“注不违经,疏不破注”的原则,沿袭以往的章句注疏之学,学者拘于训诂,墨守“正义”,如此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使儒学发展停滞。 魏晋玄学的兴起和儒学的玄学化 名教与自然之争 隋唐佛教的流行和儒释道三教合流 印度文化的精华——佛教,先是由魏晋玄学以无为本的思维方式被中国文化吸收,产生了中国化的隋唐佛教,接着又被宋明理学所消化。 宋明——儒学理学化的时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