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文字版).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什么是传播? 人类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以口语传播为主 口语传播的辅助手段 标记传播、声光传播、图式传播 结绳、烽烟、旗语等等 烽火举例 口语传播阶段是人类传播史上历时最久的阶段 人类传播史的框架结构 夏商周时期的传播活动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出现了文字 夏商周时期早已进入到文字传播阶段 (夏朝始于公元前21世纪) 有了文字后传播手段更为多样 传播载体(书写材料):甲骨、金属铸件、岩石 中国古代的文字:甲骨文、金文 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化传播现象:木铎 一项有争议的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传播活动 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841年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 传播载体(书写材料):在竹简、木简、绢帛上写字 秦代的传播活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 修筑驰道、统一文字,对传播更有利 古代的传播研究 早在春秋战国就已有了 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两汉时期 政令发布工作经常化 传播载体 用笔墨写于竹简、木简、绢帛之上 造纸术虽发明,但未普及 关于汉代是否有“邸报”的争论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信息传播活跃 传播媒介 官方:布告、露布、烽燧 民间:童谣、谣言 传播载体:竹简、木简、帛、纸 东晋末年废简用纸 补充材料一: 我国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官方新闻传播:汉代府报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西北居延、敦煌一带的汉长城烽燧中出土了数万枚西汉木简,经张涛教授考证,其中有一些是官方发给边燧兵士阅读的“府下制书”,这些古代新闻传播实物的发现,使得我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可以前推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 这些木简的年代从汉武帝一直延续到王莽新朝,历时一百多年,是由地方太守府、都尉府、县令府层层转抄到侯官、亭燧长的皇帝的制书和诏书。制书是有皇帝“制曰可”批示的臣僚的奏章,诏书是皇帝的行政命令。张教授认为这些文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尽管当时的载体不是纸而是木简。 这些制书、诏书不是仅供各级官员看的官方文书,而是要求“具写檄传喻扁亭燧高显处,令吏卒明”、“书到,明白扁显处,令吏民尽知之”(均为出土木简行文)。从内容看,所涉及的事实多数完全与边燧事务无关,是一些发生在中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央政权内部的政治、经济事件,甚至还有汉武帝的养老诏书。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 与早期的官报 早期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最早官报的雏形: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的内容 皇帝的起居、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政治军事信息 进奏院状的特点 刊期:不定期 读者对象:地方长官 行文:保留了官文书的痕迹 时效:早于官文书 传播内容:朝廷政事 消息来源:一些由进奏官自采;一些选于朝廷动态消息 新闻选择的标准:地方官们关注的内容 结论:进奏院状具有一定的报纸的性质,是原始的报纸 另一说:进奏官发往地方的新闻信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关于唐代官报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读开元杂报》 说明中国报纸的出现不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目前保存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敦煌进奏院状》 一份在英国;一份在法国 两份进奏院的基本情况介绍 从《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看唐代报状 是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的 传报朝廷信息 由进奏官传向地方 带有官方性质,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发布的官报 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官方: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告示 民间: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普通百姓的传播活动 印刷术开始出现,但主要用来印刷佛经 目前看到的最早的 “新闻”一词,见于唐代李咸用的诗 天涯行欲遍,此夜故人情。 邻国别来久,干戈还未平。 灯残偏有焰,雪甚却无声。 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 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生民有恨将谁诉,花木无情只自红。 莫把少年愁过日,一尊须对夕阳空。 《全唐诗》19册7396、7408页 补充材料二:“读开元杂报”是史实的记载吗? 我们熟悉的唐代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篇,原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历史依据。学者杨立新提出质疑: 孙樵以他的进士身份,对唐代官方报纸并不陌生,没有必要使用“杂报”而不用“报”、“报状”等当时通用的概念。 “读开元杂报”的标题说明,重点在“读”而不是记载。 孙樵是在“咏史怀古”,借追忆昔日辉煌以抒发末世伤感。 “他最急于表现的不是历史,而是自我,是身处悲剧时代的‘我’充满于胸中的悲凉情结。” 杨的结论是:“读开元杂报”篇不是信史,而是笔记体小说之类。但杨仍然认为:“文学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倘若当时没有唐代的进奏院状,则孙樵也不可能杜撰出开元杂报来。开元杂报的无,并不能证明开元年间唐代古代报纸的无。”(《新闻大学》2003年春季号)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 和民间的“小报” 宋代的官办 “邸报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