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 第一节 营养与心脑血管疾病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 种炎症性、多阶段的退行性复合性病变,导致 受损的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 小 。由于动脉内膜聚集的脂质斑块外观呈黄色 粥样,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的研究表明:所有膳食营养素都和动脉 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㈠、高血脂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1、 血浆脂蛋白 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2、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idemia) 指血脂高于正常上限。 ㈡、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1、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 2、饱和脂肪酸摄入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 3、短链脂肪酸(C6~C10)对血浆胆固醇影响很小;中长链脂肪酸(>C12)可使血脂升高(硬脂酸除外) 4、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 5、?-亚麻酸、EPA和DHA可明显降低血浆甘油三脂、血浆胆固醇。 6、反式脂肪酸(氢原子位于双键两侧)可增加LDL胆固醇,减少HDL。 7、增加膳食胆固醇水平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 8、磷脂为强乳化剂,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颗粒变小,易于透过血管壁被组织利用,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㈢、膳食热能、碳水化合物与 动脉粥样硬化 热能、碳水化合物过多 脂肪堆积 肥胖 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增加 ㈣、膳食纤维与动脉粥样硬化 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 膳食纤维含粘多糖,可使胃内容物粘度增加,从而阻碍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吸收,使血浆胆固醇降低。 膳食纤维可增加胆汁酸的排出量,从而间接促进肝脏中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导致血浆胆固醇降低。 ㈤、膳食蛋白质与 动脉粥样硬化 动物性蛋白质升高血浆胆固醇 植物性蛋白质降低血浆胆固醇 ㈥、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VE 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而保护多不饱和脂肪酸免受损伤。 VC也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捕捉自由基,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VB6、VB12、泛酸、VA、胡萝卜素等都可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降低血脂水平。 叶酸、VB6、VB12、可降低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的损伤。 ㈦、无机盐、微量元素与 动脉粥样硬化 钙:高钙摄入可降低血浆胆固醇。 镁:缺乏易发生血管硬化和心肌损害。 铬:缺乏可致血浆胆固醇增加。 铜:缺乏可致血浆胆固醇增加。 锌:高锌可降低血中HDL含量。 铁:高铁引起心肌损伤。 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着。 硒:缺乏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㈧、其他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酒:乙醇可增加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促进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甘油三酯和LDL。 茶:茶多酚可降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抗血栓形成。 大蒜和洋葱:含有硫化物可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提高HDL。 香菇和木耳:可降低血胆固醇。 ㈨、膳食调控原则 原则:控制总热能摄入,限制膳食脂肪和胆固醇,增加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和抗氧化营养素。 具体要求: 1、控制总热能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⑴ 膳食脂肪占总热能的25%以下 ⑵ S :M :P = 1:1:1 ⑶ 每日胆固醇摄入<300mg 3、多吃植物性蛋白(大豆蛋白),少吃甜食。 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多吃粗粮和蔬菜。 5、供给充足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蔬菜和水果。 6、饮食宜清淡、少盐(<6g/人·日)。 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大蒜、洋葱、香菇、木耳等),少饮酒。 第二节 营养与代谢性疾病一、营养与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胰岛素效应差,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增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症状。 主要并发症: 1、感染 2、血管病变 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1、患病率 1998年,我国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21%,糖耐量降低标化患病率为4.76%。预计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10%。 2、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⑴ 饮食因素:“两多两少”—能量摄入多,消耗少;脂肪摄入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少。 ⑵ 生理因素:增龄、妊娠、应激(感染、创伤)、高血脂、高血压、肥胖。 ⑶ 社会环境因素:能量摄入过多,应激增多,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消耗下降。 ⑷ 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 ㈡、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类 1、诊断标准 (依据血糖和临床症状) ⑴ 糖尿病:有糖尿病临床症状, ①空腹血糖≥7mmo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招聘“两新”组织党建专职党务工作者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共500题)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2025腾讯视频综艺营销手册.docx
- 2024年人教高一主题班会课件:例1《开学第一课》(共47张PPT).ppt VIP
- 庞中华钢笔字帖(行楷)《必威体育精装版》.doc
- 实验小学学生写字水平考级活动方案及考级标准.docx
- Cinema4D动画实战项目教程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早期临床识别与防治讲解.ppt
- 2024年教育行业商业计划书.docx
- 《哪吒之魔童闹海》开学第一课收心哪吒2主题班会课件课件(图文).pptx VIP
- 自旋霍尔效应.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