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正文部分1—4章 (214-258P) 讲 解 P1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人民出版社 第三章 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两种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对立(共20个自然段,第233-241页) 在本章中,恩格斯主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道德观。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由于他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个唯心主义者,所以,他是不彻底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还批评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 本章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讲解。 P2 《费尔巴哈论》第三章 P3 1.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宗教观 (1—8自然段、233-236P) 费尔巴哈对传统宗教—基督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他并不希望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宗教完善化,建立一种无神的、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的新宗教。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主要特点是:1.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心不是宗教的形式,而是宗教的本质;2.社会历史各个时期的区分,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宗教是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恩格斯对这种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 《费尔巴哈论》第三章 、1 P4 1)费尔巴哈对宗教的理解是错误的 (1—4自然段、233-235P) 第1-2自然段:233P “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也不应说宗教也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第1段引文、24P) 这是费尔巴哈表述自己宗教观的一句话,他认为过去把宗教同人的本质分开,把人的本质崇奉为一种远离人间的精神实体是错误的。但他并不赞成废除宗教,而是主张把宗教从天上降到人间,按它原来的本质加以改造,建立新的宗教。这种新的宗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这种关系人生来就有的,它是真正的宗教的本质,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是从外边搬到心中的。 《费尔巴哈论》第三章 、1.1) P5 第3自然段:233-234P 恩格斯指出,人的感情和宗教并不是一回事。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宗教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将最终消亡,而人们之间的感情却仍然存在。 疑难句解析:“在法国,从1793年到1798年,基督教的确曾经消失到这种程度,连拿破仑去恢复它也不能不遇到抵抗和困难”。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发展到了高潮,当时掀起了一个“反基督教”运动,开始于巴黎,后波及全国。这次运动封闭一切教堂和修道院,以“革命历法”代替基督教历法。拿破仑(1769-1821)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他在1799年夺取政权以后,费了很大力气到了19世纪初才把基督教重新扶植起来。 《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1) P6 第4自然段:234-235P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在宗教观上的唯心主义实质在于:他不是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是把人的感情抽象化、神圣化,离开人的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来考察人的感情关系,并把它抬高到宗教地位加以崇拜,以掩盖这种关系的本来面貌。事实上,人的感情关系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关系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纯粹的人类感情,更没有理由去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 《费尔巴哈论》第三章、1.1) P7 疑难句、名词解析: 4段-1 “路易?勃朗派改良主义”。 路易?勃朗(1811-1882)是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19世纪40年代,在法国工人运动中,以他为首形成一个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的机会主义派别。他们在政治上反对阶级斗争,鼓吹阶级合作,主张依靠资产阶级国家帮助建立社会主义。 在宗教问题上,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永恒的现象,人生来就有宗教观念,不信宗教的人是一种怪物,还认为无神论者也有自己的宗教,无神论就是无神论者的宗教。这显然是一种诡辩。 11月21日结束 《费尔巴哈论》第三章 、1.1) P8 疑难句、名词解析:4段-2 “如果无神的宗教可以存在,那末没有哲人之石的炼金术也可以存在的了”。 炼金术亦称“点金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