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营力和地形发育的关系断层.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营力和地形发育的关系断层

第七章 地形(一)地形概說:地表型態 內營力:說明: 內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褶曲: 內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斷層: 內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斷層地形: 外營力:說明: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風化作用: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物理風化: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化學風化: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崩壞作用: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崩壞作用: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侵蝕作用: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 臺灣島的形成示意圖 背斜與向斜 斷層種類示意圖 地塹 地壘 溫度變化劇烈地區的物理風化 凍融交替地區的物理風化 潛移 灣與岬 課本7-10侵蝕與堆積的過程 學生活動7-1 * * 第七章 地形(一)地形概說 高中地理(一) 第一節 內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 第二節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 第七章 地形(一)地形概說 地表型態高低不平 分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 五大地形 地形形成受地層構造、營力、時間影響 引起地殼變動與火山活動 強烈地殼變動常隨火山活動、褶曲、 斷層作用 活動結果構成地表原始地貌 內營力 說明: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 圖7-1 向斜→一個褶曲結構的兩翼其坡向相向者 背斜→一個褶曲結構的兩翼其坡向相反者 褶曲山脈→海底岩層因褶曲作用而形成山 脈 內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Ⅰ) 圖7-2 褶曲:水平的沉積岩受到擠壓,形成波浪   狀彎曲 學生活動7-1 正斷層→受張力形成,上盤沿著斷層面     向下移動 逆斷層→受壓力形成,上盤沿著斷層面     向上移動 平移斷層→沿著斷層面,成水平移動為主 斷層:岩層受到壓力斷裂,使斷裂面兩側   發生變位 內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Ⅱ) 斷層種類示意國 地塹→由中心向兩側擴張的壓力,使中央部   分岩層因斷裂相對向下陷落(東非大   地塹) 地壘→由兩側向中心擠壓,導致中央部分岩   層因斷裂相對向上隆起(天山山脈) 斷層崖→斷層斷裂面,可能形成斷層崖 斷層地形 內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Ⅲ) 圖7-4 圖7-5 風化作用→包含物理風化、化學風化 崩壞作用→風化物受重力、水力而向下移動 侵蝕作用→藉空氣、水將風化物移走      使高地蝕低 堆積作用→使低地變高 外營力 說明:能量來自太陽的熱能,透過空氣    和水的媒介作用於地表 物理風化→物理結構發生改變 化學風化→化學成分發生改變 二者常同時進行→風化作用有助於其他營力        進行 風化作用:受空氣、水、生物影響,地表     岩石的物理結構或化學成分改     變而在原地崩解或分解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Ⅰ) 熱脹冷縮 凍融作用 生物性風化作用(植物根部、螞蟻、蚯蚓等) 物理風化:乾燥地區、寒帶地區較盛行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Ⅱ) 圖7-6 圖7-7 氧化作用 溶蝕作用(石灰岩地區) 化學風化:高溫多雨的氣候區較盛行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Ⅲ) 坡度陡 暴雨多 風化物質豐富 水土保持不良 崩壞作用:風化物質受重力和水力作用      向下移動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Ⅳ) 潛移:移動緩慢,過程不易察覺→    從樹木等地物彎曲可找到跡象 山崩、土石流:移動急速,常造成災害 崩壞作用:依移動速度分類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Ⅴ) 圖7-8 營力:雨水、河流、海浪、冰河、風等 不同營力對地表造成不同影響 同一種侵蝕營力作用在不同岩層構造上, 結果也不同 侵蝕作用:藉由空氣、水等媒介物將風化 物質移走,使地表型態改變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Ⅵ) 圖7-9 侵蝕作用與堆積作用: 侵蝕與堆積作用從不間斷 使地表型態高處者逐漸削平,低處逐漸填高 堆積作用:侵蝕作用使風化物質移走,      搬運力量減弱,所搬運物質      便發生堆積 外營力和地形發育的關係(Ⅶ) 圖7-10 BACK 資料來源:莊展鵬(編)(1997),臺北地質之旅,第二版。臺北:遠流出版,頁17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資料來源:陳文山(1998),岩石入門,     第三版。臺北:遠流出版,     頁79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