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冀教将相和教学设计
20* 将相和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 元:做人需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顾全大局、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
1.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2.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顾全大局、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难点分析:
课文长、容量大是本篇课文的特点,所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美好品质是重难点。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俱到,紧紧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内容进行读与思,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教成“绝对孤立”,要向课题中的“和”字靠拢。有“和”必有“不和”,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导议背景,激发兴趣
(一)课件出示故事背景: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秦、楚、齐、赵、燕、韩、魏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亡。
(二)出示课件自读课文,了解“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揭示课题,了解课题意思。
二、自由读文,理清脉络,把握内容
(一)初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边读课文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围绕这件事情讲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列小标题。
(二)交流预设:
·课件出示辅助理解课文内容:在( )这件事中,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 )。在( )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 )。因此,廉颇( ),后来他听了蔺相如的话,觉得自己( ),( ),于是就去向蔺相如( )。此后,他们将相团结成为好朋友,( )。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叙,讲述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学生自由谈论,可复述,可概括。)
第一部分(1-10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1-14段):渑池会。
第三部分(15-18段):负荆请罪。
·(出示课件)这三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而全文的起因就是“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引入新课
(一)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和”字入手,引出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不和的。
出示课件:“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此时廉颇心里是什么滋味?蔺相如是仅仅靠着一张嘴吗?
二、品读感悟人物,情感升华
(一)自学完璧归赵故事,看看蔺相如升官是仅仅靠着一张嘴吗?
品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主人公的形象。
交流预设:
1.临危授命: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出十五座城来换……那时候秦国理穷,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抓住“愿意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
分析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
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
文档评论(0)